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的应用

2017-04-20车乒岳格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听力

车乒++岳格妮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讲授—内化—讨论的作用,其本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本文通过在大学英语视听说中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对分课堂在视听说课堂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听力;口语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06-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尝试摆脱“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的现象。学生们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能比较熟练地完成书面练习题,却很難用英语表达自己,不会和别人交流,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成为语言学界很多学者和教师的研究重点,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尝试将“对分课堂”应用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以期促进学生的听力、口语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对分课堂概述

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2014)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是专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其教学思路是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结合起来,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中间,让学生有一周时间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因此,对分课堂的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近两年围绕“对分课堂”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普遍认为对分课堂可以有效拓展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有效改变了传统课堂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单向灌输的“教—学”状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周玲2016),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赵婉莉2016)。对分课堂在视听说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对分课堂在视听说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三、对分课堂在视听说课堂中的应用

2015年春季学期,笔者以经济管理专业大二的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其中,实验班48名学生,对照班46名学生,共计94名学生参与本次教学实践。从2014年秋季学期的期末考试听力和口语成绩来看,两个班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没有显著差别。两个班级所用相同的教材为《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III》。该课程每周一次,每次2课时,每课时50分钟。学期共计16周课。根据该校学生英语水平,笔者按照每2周,4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笔者尽量将两个班级的不同限定在教学方法的不同上。即在实验班进行对分课堂教学,遵循讲授—内化—讨论的学习过程。在对照班进行传统听力课堂教学,即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听力口语训练并讲解,学生将未完成的听说练习作为课下任务完成。虽然课程内容讲解的顺序不同,练习完成的场合不同,但两个班级总的课堂讲授时间基本保持一致,课下任务量也基本相同。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对分课堂的特点和要求,笔者对对分课堂的具体教学操作做了一些调整。这里以教材第一单元为例介绍本实验的具体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对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理念,教学任务,评价手段等方面做出详细介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活动。

第二课时:教师讲授。(1)教师带领学生整体翻看第一单元全部内容,总结单元主题及知识脉络;(2)教师详细讲解重点单词、表达以及句型结构;(3)教师相关听力技巧、发音规则等并引领学生作相关习题;(4)教师将未完成的听力材料布置为课下任务,要求学生听懂、听熟并摘取听力材料中他们自己认为有用的或者精彩的表达和句子。

第三课时:学生讨论。(1)学生围绕课下听力任务进行小组讨论,明确习题答案并给出依据。(2)学生围绕听力材料的内容或所涉及的文化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下提取的好的句子和表达。(3)每个小组就组内讨论做全班汇报,由教师和其他组员对该组表现打分,并计入档案。

第四课时:教师讲授。(1)教师总结并反馈第三课时学生的表现。(2)教师就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和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3)教师将单元内口语话题进行整合,要求学生复习第二课时讲过的单词、句型、技巧以及课下学生自己总结的词汇和句子。(4)教师挑选几个教材中的口语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并对学生的表现做课堂评价和反馈。(5)教师将未完成的口语练习布置为课下口语任务,要求学生就单元主题、听说材料或者相关现象和文化进行思考并做简单记录。

第五课时:学生讨论。(1)学生就课下口语练习做班级汇报,教师及其他组员对其表现进行评分。(2)全班头脑风暴,学生分享他们在课下对单元内容的所思所想。(3)学生针对他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或者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或者组间辩论等。(4)学生就他们的讨论做全班汇报,教师及其他组员就其表现打分。

第六课时:教师讲授。(1)教师总结第一单元重点难点内容。(2)教师强调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教师肯定学生本单元的表现。(4)教师引领学生对第二单元的内容框架进行梳理。(5)教师就第二单元中的重点单词、句型以及表达做详细讲解;(6)教师介绍听说材料所涉及的听力技巧、发音规则等并要求学生做相关习题;(7)教师将未完成的听力材料布置为课下任务,要求学生听懂、听熟并摘取听力材料中他们自己认为有用的或者精彩的表达和句子。

四、结果与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在第16周对两个班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进行了测试。

(一)听力测试结果及讨论

听力试卷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听力三种形式。考查包括5道主旨题、6道细节题、6道推理题,每题一分,共17分;1道内容概述题,3分。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在主旨题上成绩几乎没有明显差别,但在细节题和推理题上差别明显,平均分分别为9.78分和6.14分。在内容概述题上,实验班答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级,平均分为2.4分,而对照班仅得1.3分。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师授课量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教师都对听力材料、听力技能和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主旨题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一种听力题型,题目答案一般出现在对话或短文的开篇或结尾处,信息提取起来比较容易。

2.细节题和推理题涉及的听力技能比较多,也比较难以掌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各种技能也较多,有词汇、语气、联想猜测、预测推理等。这就需要学生较好的掌握各方面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考试中有好的表现。实验班学生完成课下听力任务同时还需要记录精彩的句子和表达,实现了对听力材料的精听,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揣摩听力技巧,在知识内化上更为精细,学习效果更好。

3.内容概述题考查的不仅仅是听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根据听的内容进行输出,这就考查到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口语测试结果与讨论

口语测试分为段落朗读10分、情景语境对话10分、话题讨论20分三个部分。从两个班平均分来看,段落朗读题,实验班8.2分<对照班9.1分;情景对话题,实验班8.3分>对照班6.4分;话题讨论题,实验班15.9分>对照班10.6分。段落朗读题主要考察语音、语调和流利度。对照班课堂基础训练比较多,教师及时反馈对对照班学生的语音语调的规范起到了促进作用。相对而言,实验班的口语基础训练要少一些,學生的语音语调方面还有待提高。

五、结论

“对分课堂”是一种切合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行之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对分方式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听说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围绕着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展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结合起来,做到“学用一体”,从根本上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Sharwood Smith,M.Input enhancement in instructed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5).

[2]Wong,W.Input Enhancement: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M]. New York:McGraw-Hill,2005.

[3]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05).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5]周玲.“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5).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大学英语听力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