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创作”德育途径的探索与创新
2017-04-20杨建兵
杨建兵
摘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德育的根本路径,而微电影恰恰吻合德育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是德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能起到磨炼意志力、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创造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能力、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同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字:微电影;体验式德育;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51-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途径的探索与创新,对于德育工作创新改革、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德育存在的弊端
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存在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德育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方法单向灌输过多等问题。整个德育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构轻创新,忽视了青少年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心理特点。同时,如何更好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合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地提升。
三、“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创新
互联网高速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普及,为微电影的创作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同时,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而微电影是移动互联网、4G、视频化传播、社交媒体大发展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作为新的网络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宣传的新载体,微电影正逐渐担当起传递正能量的排头兵角色,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载体。
(一)以德育工作目标为抓手,组织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
为了能更好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微电影大赛,必须紧紧围绕德育工作目标,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中国梦等正能量为主题,倡导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人物或感人事迹为题材,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创作和自导自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正能量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实现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目标。
学校要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創作比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挖掘具有德育价值的真实题材和剧本,要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并积极组织师资力量给予创作指导,为形成微电影拍摄脚本夯实基础。
(二)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创作微电影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要更新自身的德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要注重指导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提升学生创作能力、团队协作等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在正能量剧本的不断修改中深入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对剧本中的人或事进行对照、思考和反思,让正能量剧本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感而发。
(三)以体验式德育为途径,形成微电影作品
在微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拍摄、表演、影片剪辑和优化等各个实践环节中。在这种体验式德育的过程中,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自身与微电影中角色的转换,切身感受正能量的传播与教育。微电影后期制作阶段,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掌握利用相关音视频软件对所拍的微电影进行剪辑和美化等操作,在创作出更完美的微电影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四)以优秀微电影作品展示为契机,大力传播与弘扬正能量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形成后,开展学校电影节活动,并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络、视窗系统、互联网平台、公众微信号等载体进行展映,同时发起公众投票,来进行大幅度和大范围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渴望被人认同和赏识的心理得到满足,树立了学生高度的自信心。优秀微电影的展播,弘扬了正能量,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凸显。
四、“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应用
(一)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主题的德育微电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生动课堂内容,通过学生身边感人事迹的微电影展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德育课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教师在讲解公民道德这一章节时,通过播放学生优秀微电影《蜕变》,向学生展示了身边同学长期在上海第八人民医院从事志愿者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感人事迹,传播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正能量,让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主题式活动中的应用
在主题班会、主题实践等活动中,微电影的感性体验是任何枯燥的说教无法比拟的。比如,在学校开展的“环保你我他”主题活动中,优秀微电影《绿色·青春》的展映,让学生看到了身边同学利用厨余垃圾制造酵素,通过研发利用废弃线路板制造保温材料,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全国“挑战杯”创造发明活动一等奖的真实事迹。这种精彩的微电影给学生们带来听享受的同时,更多地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让德育正能量润物细无声。
(三)在校园文化中的应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德育微电影主题紧扣德育工作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校园宣传栏、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网资源库和各楼宇各楼层视窗系统中的展示和展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身边感人的事迹,倡导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
五、“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成效
(一)体验式德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在微电影的创作和观赏过程中,学生能渗透自身的意念,在主动的思索中,融入自身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内心的重新整合。以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微电影创作,能够通过各种感性体验,激发学生高尚理念、调动学生实现完美的人格,其强烈的人格教育功能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并对其受众群体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全程性參与,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发现和展示身边的青春正能量,传播格调健康的青春文化,全程性指导学生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通过互动交流与探讨,能让教师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师生的关系更趋和谐,使教师的育德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德育成效进一步凸显。
(三)丰富学校数字化德育资源,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微电影创作作为德育创新模式,其成果能不断充实与丰富学校数字化德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能向更多的家长、企业全面展示学校师生的风采。微电影在校园中的展映,通过学生身边一段段真实的事迹去教育人、感化人,大力弘扬校园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传播了正气,传播了校园正能量,营造了和谐校园文化。
六、“微电影创作”在德育中的理念
作为新型人类的当代学生时刻走在时代的前端,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正能量微电影的创作中,能形成校园文化中独特的风景。同时,通过微电影创作,能丰富德育模式和提升学生素质,有效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
具有德育功能的“微电影创作”模式,作品的选题应紧扣德育大纲,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优秀人物和感人事迹,切忌搞凭空捏造或虚无的高大上,要时刻把握发挥微电影德育功能的核心理念。
七、结语
德育微电影使学校德育的视角向现实生活转化,对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珍惜当下,并且能展望未来,充分实现微电影的德育功能,实现其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促进学校的德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杨红.关于中学网络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151.
[3]张立明.高校德育途径新探[J].教育探索,2013,(03):110-111.
Abstract:"From life to life," is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moral education,and the micro movie exactly coincide with the teaching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Micro film creation to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is an innovative form of moral education,to exercise willpower,establish team consciousnes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and enhance the aesthetic taste,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positive energy transfer of the role,and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micro film;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