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探析

2017-04-20雒进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学理实施

雒进才

摘要:本文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至今未改变“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是在宏观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微观的教学方法之间,没能很好地重视和解决好中观层面的教学策略问题。依据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分类,我们提出了接受性、发现性、对话性和活动性四种基本的教学策略范式,并对每种策略的基本学理、实施步骤、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接受性策略;发现性策略;对话性策略;活动性策略;学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13-04

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是教学模式大变革时期,出现了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六步法”、颜振遥的“五环节语文自学辅导法”等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教学改革。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是语文教材大变革时期,出现了张志公主编的以语文知识运用为主线的语文教材、欧阳代娜主编的《阅读》、《写作》分编型语文教材、上海的S版、H版教材等18种之多,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打破了此前“一纲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三阶段是本世纪以来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这一时期,依据课程标准的变化,以2011年为“分水岭”,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我们现在处在新课改的后一阶段,也是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课程教学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真有了飞跃性提高了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了吗?答案其实大家都心中有数。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局面呢?除了考试评价的指挥棒等外部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论是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改革,还是语文教学模式改革,都属于语文教学改革宏观层面的问题。教学方法则属于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手段,是根本不能改的,只能选择使用。其实,改革的重要环节——中观层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解决好!那就是对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传入我国,引起教育教学理论界和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既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保罗.D.埃金等人强调教学策略是“为完成特定目标所涉及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1];加涅认为教学策略包括“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两个方面[2];D.G.阿姆斯特朗将教学策略定义为“有系统地安排的教师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达到某一单元所确定的教学目标”[3]。国内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看法大致有五种:一是把教学策略看作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4]。二是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主张“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5]。三是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模式同一,如“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教学方法及其灵活运用”[6]。四是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育理论去解决某以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育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有较低层次的教育理论,又有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7]。五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8]。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教学行为[9]。基于学者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理解是: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谋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具体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时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教学策略既上位于教学方法,又下位于教学模式。

二、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

基于以上对教学策略的认识,结合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基本教学行为,我们提出了四种基本教学策略范式。称其为“范式”,乃是因为它们具有“原型”特征,是非常典型的四种教学策略。

1.接受性教学策略。所谓接受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信息主要借助于讲授法采用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个别)的逻辑思路从教师向学生有效传递并促成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行为策略。下面我们结合排比修辞手法的教学实例来进行阐述。(1)呈现概念。所谓排比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并列排列在一起,达到一种加强语势作用的修辞手法。(2)规则析分。构成排比的条件:①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②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必须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③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必须是并列排列在一起的;④这样排列的修辞效果是为了加强语势。(3)呈现例证并进行分析。例证的呈现首先应呈现正例,切不可呈现反例,以免和上述析分出来的规则产生认知冲突。待正例分析之后学生有了较好的内化效果后再呈现反例则可起到对比理解和巩固消化的功能。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例证分析:首先,满足第一个条件:由三个句子构成。其次,三个句子结构相近,都用了“春天像……”的句式;都对春天以比喻的方式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因此,三个句子意义相关;三个句子语气相同,都是对春天的赞美。第三,这三个句子是以上下位置按照年龄从低到高并列排列的。第四,这三个句子这样并列排列加强了对春天热爱、赞美的语势。结论:这是典型的排比句。分析完这个例证后,还可以趁热打铁,再举几个正例,引导学生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学生已基本内化了上述规则之后,可以出示反例来让学生复习巩固。如:秋天是金色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金色的谷穗,金色的玉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园里到处是一筐筐苹果,一筐筐梨。(4)规则运用。此时可以呈现各种运用不同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挑选,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例证进行造句等练习。规则运用中的练习,采用变式练习效果较好。也可以让学生对规则进行适当记忆,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规则运用是以外化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规则的内化效果。接受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演绎法。从认识论的角度,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方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讲授法、练习法。一般适用于以讲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尽管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是对教师讲授的完全摒弃。教师该讲还是要讲,要讲重点,讲要害,讲到学生心坎里去,讲得让学生达到顿悟的境界!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教学方法。我们认为:当不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认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只有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才能这样说,才能做选择。

2.发现性教学策略。所谓发现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从学习内容的现象出发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则,形成概念、原理、观念、认识并能加以运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策略。它和接受性教学策略的逻辑思路正好相反。下面我们结合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動补短语的例证进行说明。(1)呈现例证。刚开始切忌呈现反例,都应该是正例,便于学生发现。打得好,跳得高,跑得快,走得稳。(2)分析例证,发现规则。上面四个短语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个动词后面跟一个形容词构成;动词和形容词之间都用介词“得”连缀;“得”后面的形容词都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水平或状态;“得”后面的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3)规则概念化。将上述分析出来的规则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归纳成一个定义型概念来表征。动补短语就是由一个动词后面跟一个形容词构成的,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用介词“得”连缀的,形容词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程度、水平或状态的短语。完成了发现规则或规则概念化之后,可以呈现一些反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规则的掌握起到强化内化、巩固知识的功能。(4)规则运用。此时可以呈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短语让学生判断、挑选,也可以让学生仿照例证造短语,还可以让学生做些比较性练习,例如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有何异同?规则运用中的练习,采用变式练习效果较好。也可以让学生对规则进行适当记忆,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发现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归纳法。从认识论的角度,采用了从特殊(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问答法、练习法等。一般适用于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可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

3.对话性教学策略。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思维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对话性策略的基本形式。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形式,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话性教学策略有两种基本形式:问答式对话和讨论式对话。前者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则没有直接交流;后者体现为生生、师生间的直接、动态的互动交流。(1)问答式对话策略及其运用。问答式策略的主要形式是一问一答。这种形式可以是针对一个问题,也可以针对一个话题提出一连串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一个学生提一连串的问题让其回答的“轮番轰炸式”我们极不推荐!因为这样极易造成单个学生由于几乎没较充足的思考时间而以直觉思维为主要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极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对于教师而言,问答式策略主要由提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构成。A提问策略。问题表述要清晰、具体、明了,措辞要准确精炼,应提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必要时先建立(描述)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在教材中能迅速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少提。更不要提“是不是”、“好不好”、“美不美”等“口头禅”式的问题。B候答策略。教师提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稍作停顿,提供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间。人的思维品质决定了人的认识水平。思维品质有五个要素组成:即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应打破单一运用聚合性思维方式为寻求唯一标准答案而让学生进行思考的倾向,提倡多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发展。C叫答策略。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有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策略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分层次来叫答。D理答策略。即对学生回答后如何进一步处理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动态性思维总是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深刻到深刻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这时候教师的理答就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更要有启发、引导的价值。(2)讨论式对话策略及其运用。讨论是学习者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通过交流各自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判断、理解或评价。A教师事先设计好所讨论的论题。论题应有探寻、思考的价值;论题应没有现成的答案;论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则更好;解决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思路、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等。B讨论开始前,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讨论。C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倾听,点拨引导。教师要适时相机诱导,或提供角度,或提供思路,或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本质。D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评价。教师或者可以对每一种观点进行一番评析,让学生知晓各种观点的好坏优劣而自己做出选择;或者也可以对大家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而形成一种抽象度更高、概括性更强的更为中肯的结论来;甚至还可以针对大家讨论的广度、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话性教学策略,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话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问答法、讨论法等。一般适用于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可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话、讨论中。

4.活动性指导策略。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在活动中巩固提高。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展开语文学习活动。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1)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第一,教师要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主题总的原则是要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及其经验。第二,制定学生学习活动目标。目标应尽可能含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为实践性的学习行为活动,一般应将能力目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对待。第三,选择活动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活动方法的选择主要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低、中年级来说,较适合于选择表演、游戏、模仿、观察、手工制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方法;对于小学高年级及其以上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适合选择讨论、辩论、演讲、故事会、编演课本剧、查阅资料、专题探究、调查访问、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2)学生学习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中包括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等要求,也隐含了教师的间接指导。教师提供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条件和信息条件。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活动工具、活动材料和活动场地。信息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网络、声像资料以及智力支持等。(3)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活动展开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及观察等方式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商讨学习活动的方案设计,使他们感到这些活动是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4)学习活动的促进。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维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5)学习活动成果交流的组织。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有报告会、辩论会、表演课本剧、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教师对学生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过程不要施加过多限制,而应让学生自由表现活动成果。在展示的内容方面,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展示活动成果,也要展示学习活动的过程。活动性教学策略,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以实践论为其支撑,重在直接经验的获得。从教育学的角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其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教学论的角度,主要采用了实践(实验)法、练习法等。一般适用于小组合作的探究性、体验性、操作性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中译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6.

[2]E.D.加涅.教学与学习的有效策略(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1,(5).

[3]D.G.阿姆斯特朗.中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中译本)[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44.

[4]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2).

[5]时俊卿.教学策略——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J].教育.管理.社会,1995,(1).

[6]高慎英.论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7).

[7]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8]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9]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

猜你喜欢

学理实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张学理水墨漫画选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