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城山上卖笛人

2017-04-20戴淮明

妇女之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塞北青城山笛声

戴淮明

深秋雨后的青城山,远远望去一片青绿。一大清早,我和双胞胎女儿从成都双流的好友家,一路倒三次车,来到青城山景区。

上山美景无限。俺仨用相机、手机拍个不停。走走停停,一个半小时,大汗淋漓,湿透衣衫。

正焦渴燥熱之际,忽听远处飘来清脆悠长的笛音“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经典歌曲的《我爱你,塞北的雪》。没想到在远隔千山万水的青城山还能听到家乡哈尔滨的歌曲,一股从心底生发的清凉遍及全身。两个女儿随着笛声,竟不由自主地轻声哼唱起来,我精气神陡增,加快步伐向前方笛声寻去。

笛声让我刹那间竟恍然了……

1963年夏,刚满9周岁的我,在小学4年级刚开学时,历经“坎坷”,终于加入少先队,母亲“重奖”1元钱:3毛6在中央大街哈尔滨照相馆照了一张戴红领巾的一寸照片,在道里新华书店4毛8买了一册《新华字典》,我又添上1角4分钱在哈一百三楼乐器部,买了一支3角钱的梆笛(最简单最便宜的乐器),从大葱叶子内侧剥下薄膜作为笛膜,“呜呜啦啦”地学吹《国歌》、《东方红》。

后来买到王铁锤先生的《笛子演奏法》(2角8分)作为教材,时断时续地练习,到1968年,在没有谱子,仅靠收音机播放时记听简谱,居然也能完整地吹出《毛主席光辉照边疆》、《逛新城》……甚至技巧很高的《扬鞭跃马送粮忙》!而悠扬婉转的《紫竹调》等传统曲子,被冠以“封资修”罪名而匿迹销声。

1969年上班后过于忙碌劳累,渐渐放弃这小小爱好。

“老哥!你吹得太好听了!我们就是哈尔滨人,你吹的这首歌就是我们哈尔滨的歌啊!没想到,在这儿听到了乡音。”

老人问道:“哈尔滨?我听说过!离俄罗斯很近吧?”我笑答:“不远,还有1000多公里。”

我从大女儿手中接过一瓶可口可乐,拧开瓶盖塞进他手中,让他润润干裂的双唇:

“老哥贵姓?多大年纪了?家住在哪儿?”

“我姓沈,今年64岁,是本地人,无儿无女,家住山下小村。每天走着上山,一路吹笛下山,已30多年。靠卖笛子为生……”

看他布兜里十几支短的梆笛和三四支长的曲笛,我的记者病复萌:“这些笛子都是你做的吗?”

“是的,都是我做的!我有个远房侄子,按我的要求砍下选好的竹子,泉水泡透,阴处晾干;按我说的尺寸锯出长短,画下吹孔、膜孔、指孔的位置,用手摇钻,钻出圆孔,我再用小木锉,一点一点锉好,再一点一点调整音高、音准和音色,最后用砂纸打磨、上漆。”

听他讲得非常在行,我十分纳闷儿:一位盲人怎么掌握难度较大的制笛技巧呢?“这手艺您是怎么学会的呢?”

“唉!”他长叹一声:“我不是生下来就看不见,十七八岁时跟我师傅学的,20岁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

“您这笛子怎么卖的?一天能卖几支?”

“20元一支,长短笛儿都是一个价!一天能卖几支不一定!旅游旺季,人多一天卖七八支、十来支;刮风下雨天,卖两三支;个别时,一天卖不上一支。”

我塞给他一张百元钞:“我来一支,就这些钱!”他摸索着票面,宠辱不惊、不急不缓地说道:“是100元?谢谢你啦!我给你挑一支。”从布背篼里摸索一阵子,挑出一支,一看便是用上好的竹子做成的,黄澄澄地泛着油汗色,越发显得古朴、玲珑,他关节粗大的手指摩挲着笛子,平放于唇边,“笛笛”“呜呜”吹起,试了试“1,2,3,4,5,6,7,i”,便吹了一首无名曲子,幽幽咽咽,似诉不尽平生艰辛……不由得人鼻子酸酸。

“这支老笛子,吹了三年多,吹出来了,音质好,你我是有缘人啊!”我握了握那满是老茧的大手,趁他往肩上放布背篼时,悄悄把笛子放了进去,尽管动作很轻,还是与其他笛子相碰,发出一点点响动。盲人听力极佳,肩头震了一下,正要说什么,我拍了拍他的臂膀,把他的话语拍了回去。

心有音韵何须笛,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时,一位五十多岁汉子抢上一步:“老人家,给你100元,买一支,不用找钱了!”随即抽出我刚刚放回的那支笛子,在老人连声道谢中,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走了。

听说我们要去都江堰,老人又举起笛子:“祝你们旅途快乐,一路平安!我还吹那曲《塞北的雪》,送你们下山。一吹起来,便沉浸在乡音里了。”

猜你喜欢

塞北青城山笛声
天然图画青城山
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
杨优秀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塞北月色美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四天三夜 LAND CRUISER 200兰德酷路泽探塞北
甜甜的笛声
美丽的青城山
忆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