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佤山走出的绘画行者

2017-04-20王皓

今日民族 2017年2期
关键词:黑猫少数民族云南

◇ 文 / 王皓

佤山走出的绘画行者

◇ 文 / 王皓

在众多影片中,聪明的小魔女总是乘着笤帚、载着黑猫在夜空中翱翔,这样的场景勾起了人们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憧憬。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老师袁学涛的印象中,初次与布饶依灵见面,也是缘起于一只黑猫,只不过她手中握着的并非笤帚,而是一支同样充满“魔力”的画笔。

“还没上楼,未见其人,却已先闻其声。开朗、外向,笑声中展露着洒脱,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豪迈情怀,这是布饶依灵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从朋友处得知,布饶依灵养了一只黑猫,奔着看一看黑猫的念头,2011年的一个下午,同样喜爱猫的袁学涛来到了布饶依灵家中。

“随后的6年间,我与布饶依灵的交流话题渐渐从黑猫转向绘画创作上来,她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总以直面人性和叩击灵魂的魅力,闪亮在世人眼前。”袁学涛说。

后来,袁学涛得知,布饶依灵出生于云南一个佤族家庭,云南以及佤乡的山山水水给了她绘画创作的灵感。用她的话来说,绘画创作技法仅只是基础,用心用情去感受描绘对象背后的本真与原色,才能进入灵感与表达的“二重天”。

袁学涛坦言,常听布饶依灵说有时绘画非常辛苦,是体力与脑力的同时输出,甚至有时创作完一幅作品,躺下就不想再起来。但值得庆幸的是,自提起画笔那天起,她的创作就不曾停搁。

为了感受故乡佤族部落的原生与狂野,她曾只身穿梭于中缅边境密林中探寻“司岗里神话”;为了找回曾经在中央民族大学求学时对雪的记忆,她曾在大雪纷飞的严冬跳进北京的雪地,用肌肤去感受冬雪的严寒程度。

正是出于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挚爱,布饶依灵成为了佤族的著名女画家。12年前的央视鸡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节目背景中出现的6只雄鸡,正是出于布饶依灵之手,当时,她正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一次偶然的云南采风,让布饶依灵对“甲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了解,“甲马”在民间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常被称为纸马或甲马纸,人们根据传说和史料中表现的形象,将其刻于木板之上,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祇时,采用单墨或彩墨套印等形式将其拓下并将其进行供奉或者祭祀之用。

布饶依灵说,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汉族与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谐共生,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云南特色民族文化生态。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

“2004年,当我无意间在腾冲和顺古镇一位老乡家中看到他们家流传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甲马’拓板时,上面所刻画的形象就深深吸引了我。毫不夸张地说,拓板上人物的眉型正是现代许多都市女性人工文眉所流行的经典款式之一。”

从那时起,布饶依灵便踏上了搜寻“甲马”之路,13年来,她遍访云南的大理、保山、昆明呈贡等地,一边探寻、一边研究、一边创作,采用水墨画和重彩的绘画手法,将“甲马”跃然纸上。在她看来,用绘画创作出纸本“甲马”,一方面使其艺术特性得到升华和凸显,另一方面更有助于“甲马”文化的传承。

目前,布饶依灵已创作出上百幅关于“甲马”的绘画作品,值得关注的是,这上百幅“甲马”绘画作品花费了布饶依灵13年的时光。十余年来她对“甲马”绘画创作精益求精,为了创作出纯粹和本原的作品,她无数次深入深山中的少数民族寨子,去研究“甲马”拓片。时常独自一人行走在剑川、腾冲等地的深山小路上,沉甸甸的画板和绘画颜料压在她的肩上,磨出血泡的双脚道出了她寻找素材和绘画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多年来,全国各地的多家博物馆曾多次邀请布饶依灵带着“甲马”绘画创作的故事及作品参展,但她都婉言谢绝,在她看来,十余年磨一剑创作出的作品,只有经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才能溢出如佳酿之醇香,古茗之芬芳的完美境界。

“绘画是创作者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说是潜意识形态的表达与呈现,传达出创作者的思想、审美和判断。当手握画笔的时候,‘出离’是最美妙的状态,也是绘画所需要的状态。”如今,布饶依灵对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她以原生态的视角、自由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探寻生命意义,在创作中寻找自我,追求人文艺术的真谛所在。

(本文配图为布饶依灵的绘画作品)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黑猫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黑猫钓鱼 边庆祝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借 鱼
The Cat’s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