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送暖入屠苏
———漫谈春风诗中的气象学

2017-04-19王玫珏

发明与创新 2017年13期
关键词:气象学春风气候

文/王玫珏

春风送暖入屠苏
———漫谈春风诗中的气象学

文/王玫珏

图/摄图网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是风、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初春气候多变,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而春季同样也是盛行风由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在古人眼中,春风为春天带来了诗意和情怀;从气候上讲,春风为春天带来了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全国各地不同春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法,天文划分法、自然划分法、传统划分法、农历划分法、气候划分法等对于春季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有不同的界定,这也导致了不同的人对春季到来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目前,比较科学和普遍的方法当属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气候划分法,即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为春季的开始。

如果以气候划分法为标准,那么我国东西南北、五湖四海并非同时被春风吹绿。从多年的入春平均时间来看,北纬26度的贵阳3月10日入春,北纬32度的南京3月27日春到,而北纬40度的北京到4月3日才赶上春天的脚步。可见,虽然人们常常感到“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但实际上春季北上是有一定速度的。既然有速度,那么“全国各地不同春”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南北春季的到来有早有迟。按照气候划分法,“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间大体上是在阳历3月。“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这句诗描述的是地处北纬40度附近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由于纬度较高,在阴历二月仍然不曾见到绿意盎然的春色。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唤醒万物

“春风拂面精神爽”是人们对欣欣向荣的春天的赞美。初春时节,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加之冷空气偶尔南下“骚扰”,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往往使得初春的风力也增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的特点之一就是南北大风交替出现,风力较大。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风一吹,物候迅速变化,万物焕发生机,而这不仅仅源于春天升温速度较快。周兵说:“与西风不同,春风往往是从海洋上吹来的,这意味着空气更暖、更湿。春风带来的暖湿气流解冻了江河水,同时也带来了淅淅沥沥的春雨,滋养着大地的万物生长。”

春季是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我国冬冷夏热,在冬季是世界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之一,而在夏季又是同纬度较热的国家之一,因此春天往往来去匆匆。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是在长安(现在的西安)附近写的,这里的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春季升温十分迅速,柳枝两三天前才膨芽显丝,再过两三天就长出了细叶。正因为柳叶生长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种灵巧的工具来形容春风。

“春城”昆明是我国最早步入春季的城市之一,平均入春时间是2月13日,全年没有连续5天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的情况,所以没有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季。昆明每年有70多天的冬季,其余长达9个多月时间都温暖如春。

除了昆明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往往感觉春季特别短,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大多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斜风细雨作春寒——不可小觑的“倒春寒”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早春的气候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春天乍暖还寒,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且多风的季节。

春季期间,常有从西北地区而来的间歇性冷空气侵袭,南风敌不过北风,气温起伏较大。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源于农业,主要指进入春天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一到两个星期以上的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过程。

周兵指出,发生“倒春寒”时,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引发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的雨雪天气。“倒春寒”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或使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

唐代诗人徐凝在《春寒》一诗中描写了一次倒春寒天气过程:“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试想,和煦的春风已让柳条初露了新绿,却被一场寒风冷雪破坏了,诗中的这次倒春寒也寒透了春天的新衣。

在近五年时间里,我国江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都出现过倒春寒天气。据历史资料显示,北京近30年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在50%至60%之间。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猜你喜欢

气象学春风气候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黑龙江省气象学会举办2020年防雷技术个人能力认定考试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出人意料的气象学结论
问天人——记中国气象学泰斗叶笃正
大气科学(气象学)
气候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