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漫画:严肃地搞个笑

2017-04-19袁一雪

发明与创新 2017年13期
关键词:陈磊漫画科普

文/袁一雪

科普漫画:严肃地搞个笑

文/袁一雪

图/东方IC

科学工作必须是严肃的,但科学普及的传播形式却随着传播媒介的进步不断进化着。漫画、动画、直播等创作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新鲜的科普模式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譬如,微信公众号“混子曰”就在谈笑间让你迅速地了解“高大上”的科学知识。

去年初,“混子曰”的主笔——“二混子”陈磊就借助引力波的“春风”发布了漫画《引力波就是你俩还没开打,杀气就喷了我一脸》,以幽默的画风、插科打诨式的语言,将高深的引力波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发布当日便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

而这种画多字少的表述方式与人们印象中以字为主、大部头的科普书籍形象不符,却较之后者更易让人接受。在我国当下的科普类图书市场,将严肃的科学知识通过“不严肃”的手段加以演绎的方式,正悄然掀起一股热潮。

不严肃的表达与严肃的科学

中科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师、科普作者吴宝俊认为,快节奏的生活让看书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图多字少的漫画形式迎合了当下利用碎片时间抽空学习的特点。“过去人们总认为漫画是给孩子看的,而且漫画的表现手段对于科学来说不够严肃,但显然这两种观点到今天都已被推翻了。因为很多漫画的读者群就是成人,而不严肃的内容反而越来越受欢迎,这算是时代烙印。”吴宝俊表示。

这种时代烙印在“混子曰”中体现得更淋漓尽致。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来,人们的视线瞬间被理想与情怀、国家科研制度等吸引,几乎忘记了屠呦呦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青蒿素。

陈磊抓住了这一契机,马上着手了解青蒿素的制备过程与药效。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确定每格漫画的内容后,陈磊在公众号上推出了《屠呦呦对疟原虫做了什么?》。开篇一幅少林铁头功撞裂一堵墙的漫画,表示出陈磊“墙裂”的兴奋,然后他从疟疾谈起,进而讲到疟原虫,再引入青蒿素,阐述杀毒的原理。这组漫画一经推出就激起了千层浪。有位从医的微博博主留言说:“我已经是你的脑残粉了,最近一直在模仿和研究混子哥你的画风和科普模式,膜拜膜拜!”也有文科生写道:“写得特别好,生动有趣,连我这种文科狗也明白了。”

这也让陈磊在科普界一炮而红。吴宝俊对陈磊有着高度评价:“目前从事绘画设计的人员往往缺乏理解再创作的过程。一般绘画者并不愿细致地了解某个概念后再绘出。”

对于将高深的概念讲解得深入浅出的过程,陈磊自己也承认“相当耗费时间”。陈磊说:“这一般会经历至少两周,因为包括学习、整理、创作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要求都很高。”陈磊继续解释,科普漫画最难的部分在于真正理解“用户至上”的产品理念,创作是一项感性的活动,它很容易使创作者陷入自我旺盛的表达欲之中,而忘掉了你的创作是给普罗大众的,只有大家都能读懂的才叫好的科普,“科普漫画最难的部分是知道如何把握读者需求中的度。”

这个度的平衡点在于艺术创作与严肃的科学知识间的拿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科普漫画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创造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科普漫画,科普漫画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能,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

原创科普漫画仍需努力

纵然有一些国内原创科普漫画令人眼前一亮,但横向对比图书市场中畅销的漫画科普图书,大部分均来自国外的翻译类书籍,而且多半归为少儿读物。国内有些出版社出版的漫画科普甚至只针对3岁至6岁的低幼儿童。

对于漫画只是儿童专享的认知,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也觉得有些无奈:“我认为,对于科学传播来说,不论是普通的科普书还是科普漫画书,其本质并无不同。很多人对科普漫画有直觉式的误会,以为它是给小孩子看的,其实不然。日本就把漫画按照年龄分为三个等级,3岁至12岁、12岁至18岁和18岁以上,且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漫画几乎占到日本漫画产值的一半。”

这种对科普漫画刻板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国内科普漫画的创作者对于受众的定位狭窄,进而导致很多创作者对科普漫画创作情绪不高,原创科普漫画较少。“而且,我国科普漫画的说教痕迹较重,尤其当科普成为漫画的创作目的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说教色彩,导致内容牵强、真实性差。”陈玲补充道。另外,漫画内容与科普脱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姚利芬认为,与国内漫画相比,发展较成熟的国外市场中,欧美科普漫画作家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且强调科学含量和实用价值;日韩的科普漫画则长于以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对比之下,“我国目前的科普漫画在内容上仍然过于拘谨,较多地停留在‘如何正确地传达知识’的层面上,在如何启发读者的好奇心方面仍然需要学习。”

未来科普将更有趣

“其实,科普漫画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很多科普作家都创作过很优秀的科普漫画,比如著名漫画家缪印堂。近年来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科普漫画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借助于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很多科普漫画重回公众视野。”王大鹏解释说。

不过,在吴宝俊眼中,科普漫画形式虽吸引人,但并非科普传播的最终方式,甚至已经不能成为最佳方式。当未来成为现在,VR、AR强势来袭,这些高科技新媒介将很快被纳入科普传播的媒介,公众的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到那时,“如何满足公众的各种科普需求是关键问题,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热门词汇,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应该有一种利于科普作品产生和传播的环境,让公众在需要时能获得无所不在的科普信息,同时也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创造出不同的科普作品。”王大鹏展望道。※

猜你喜欢

陈磊漫画科普
陈磊
楚汉之争(七)
楚 汉 之 争(八)
故乡
科普达人养成记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