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格拉底之死浅析智者时代的美德与善

2017-04-19郑娅琳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智者美德

摘 要: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他的死与耶稣的死一样具有十分重大且深刻的意义。他一生追求真正的美德与善,却最终以“渎神”和“败坏青年”的指控被判处死刑,究其根本在于其对于哲学的根本观念与当时处在“智者时代”的雅典城邦的绝大多数同胞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反映了当时希腊的世俗伦理和主体道德两种精神力量及正义的冲突。本文通过探讨苏格拉底所秉持的对美德的认识,反观智者时代伦理道德观念,进而得出两者之间的价值冲突。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智者

一、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于公元前 431 年,止于公元前 404 年,“是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尖锐矛盾的结果”,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他亲自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从而对希腊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性普遍堕落,道德沦丧使他感到触目惊心。苏格拉底毕生宣扬人性本善,主张扬善去恶的道德哲学,他认为伯里克利对目前雅典的不幸和危机是有责任的,指责他不注意使公民的灵魂从善,生活正直,富有价值,而热衷于建造船舰、卫城等设施。苏格拉底坚持着教人为善的政治技艺,但正是如此使反对他的政客们耿耿于怀,伺机要把苏格拉底拖入法庭。

在希腊数百个城邦中,影响最大的城邦之一雅典实行了民主制。伯里克利在长达32年担任雅典城邦执政官的时间内,使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伯里克利解释了雅典民主的真正含义,他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但不幸的是,长期战乱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无政府状态导致了希腊境内全面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危机,雅典的战败也使其他希腊城邦对民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民主政治的衰落,激起了苏格拉底对于“正义”、“人性善恶”等道德问题的讨论。他与任何一种政体都不合拍,这就必然激起当时执政者的不满。

公元前 399 年,三个雅典公民,墨勒图斯、安尼图斯和吕孔对苏格拉底提出了公诉。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被起诉。他们称苏格拉底由于其神圣指引被指控为崇拜新神。而且苏格拉底不相信传统的诸神故事,认为神圣是不依赖于诸神的,就好比“善”和上帝是两回事一样。因此被控为不敬神,信奉异端邪说。 苏格拉底面对雅典法庭的指控做出了申辩,他声称自己并无心对青年做出坏的影响,并且自己一向敬重神灵,但雅典法庭还是无情的宣判了对他的死刑。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拒绝了好友和学生试图帮助其逃离监狱的建议,从容饮鸩赴死。

二、智者时代对法律和德性的讨论

雅典公民曾是古希腊最优秀的公民,他们集中体现了希腊的精神,但这恰恰是智者时代所反对的。智者时代出现于雅典城邦民主化最盛的时候,小城邦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城邦团结的集体活动纽带松弛了,一些新的阶层参与了城邦政治的竞争,公共政治越来越被置换为私人利益,这使得雅典公民不得不向智者和领导集团启用法律和宗教的手段。

古希腊传统的观念里,“自然”始终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种静止概念,而“法”,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相对应当。这组概念起初是由智者的推动而逐渐对立起来。智者学派把他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自然胜于法,一派主张法完善了自然。前者认为人的自然天性就是人的欲望和利害关系,后者则主张人的天性是不完美的,需要法律和正义的规范齐一。智者把法律这种刺激性选择手段以一种他们不习惯的方式摆到了眼前。由此,传统美德向何处去就成了雅典城邦根本的问题。

中年时期的苏格拉底就已经为雅典国家的衰落和政治中的私心所震惊,于是将精力转移到了伦理学上,他的死深刻告知了我们伦理学最关心的问题,即人该如何生活:认识你自己,过理性、德性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人们关注的重点拉回到了人自身上,即“认识你自己”,是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呢?那就是要“自知无知”。这一思想体现出了一种主观意识自我反思的精神,即什么是善与德性。如果人们在根本价值观上自满,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道德的和政治的实践改善就从根本上没有可能。

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思而不是主观感觉,而理性是内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的。所以人首先要摆脱感觉的干扰,有理性指引的人类灵魂是要获取什么是善的知识,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德性即知识”,而这种德性也就是智慧。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是在智慧的指导下,结局就是幸福。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现代启示

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在如今看来,有很多不可忽视的缺陷存在。苏格拉底一生都对神有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只不过他信仰的真神不是古希腊那些毫无美德可言的众神,而是他所说的理性神,关于最高目的善。黑格尔说,苏格拉底的突出贡献,即苏格拉底“把人和社会从自然世界之中区分开来,突出关于人和社会的知识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用其毕生的精力来说服人们去关注人自身,关注灵魂,他用一生的努力以及最后伟大的死亡向我们揭示,人要过一种省察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苏格拉底面对法庭的死刑审判是不会向任何人屈服的,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不义之事。要想避免做不义之事,就要对生活进行不断的省察,明确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最终获取关于我们生活的真知。

苏格拉底之死是在其伦理观指引下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他的理性是一种反思批判的精神,而反思批判的最終目的是要获得最高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德性,即善的知识。伦理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一切美德的基本原理,揭示善的一般概念。也就是说通过理性这种反思批判,使人类的生活向着有秩序、文明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人类的生存营造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也就是苏格拉底之死的伦理价值。从这种价值出发,苏格拉底之死也给我们今天的伦理建设做出了指引,为我们摆脱道德危机感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60,页120

[2]G.B.科菲尔德,《智者运动》,兰州出版社,1996,页35

[3]包利民,李春树,《苏格拉底“自知无知”的哲学意义》,浙江学刊,2005,页29

[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页222

[5]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页89

作者简介:

姓名:郑娅琳,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泰安,出生年月:1993.02.10,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方向:法制史。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智者美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智者说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助人为乐是美德
智者老子
苏格拉底的遗憾
酷图爆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