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2017-04-19陈鸿铭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综述研究

陈鸿铭

摘 要:语言接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文章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汉语方言的接触研究、语言接触的宏观考察及理论探讨、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四个方面探讨了目前语言接触的研究现状,并粗略分析了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人类语言过程发展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当前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语言的共时比较还是历时比较都必须关注语言的接触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封闭存在的,它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的接触。因此,语言接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可以用来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也可以用来探讨民族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还可以用来研究方言之间的语言影响。

一、研究现状

西方的语言学家在19世纪中期以洋泾浜语的研究为出发点开始了拓荒之旅。直至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接触语言学”这样的专门术语,并已经逐渐发展成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接触始于20世纪中叶。20世纪50年代的针对全国进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中已经普遍重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这些影响的各种特征记录在调查报告中。后来连续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提到有关语言接触的具体事实。但是语言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一直到1984年,喻世长先生《应该重视语言互相影响的研究》才使人们认识到开展语言相互影响研究的重要性。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率先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于1988年主办了全国性的“语言关系问题讨论会”。

新世纪学者时贤们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于2000主办了“语言接触国际圆桌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Round-table Conference on Language Contact),这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一次以“语言接触”为中心议题的学术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宣读的论文集结出版,成为国内第一本以语言接触为专题的论文集。语言学家们运用各种新材料新方法从多个角度切入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为语言接触的研究添柴加薪。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问题作为中国语言接触研究的发轫 ,一直备受学者关注。1992年出版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全面阐述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探索了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90年代初,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开始重视对语言接触进行理论、方法的研究。如陈保亚先生对德宏汉族和傣族进行了八年的追踪调查出版的《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以傣语和汉语西南官话的接触为切入点,考察了汉、傣两种语言的接触情况,总结了匹配、回归、并合、母语转换等一系列新前人未曾涉及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为了分清语言的接触关系和同源关系,他以Swadesh提出的核心200词的前100词为研究基础,创造性地提出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论”。袁焱女士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通过对阿昌族地区实地调查收集的大量与语言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认为语言接触可能引发语言影响、语言兼用及语言转用三种结果,是语言接触导致的一条语言变化链,并提出了语言接触的互补和竞争机制等有价值的观点。

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接触研究焦点是长期备受争论的语言系属问题,汉语与台语之间的相同或相似成分究竟是同源关系还是接触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论题始终存在两大对立论点:一种是李方桂的观点,认为中国语言系属分为“一语三族”,即除汉语自成一个语族外还有藏缅、苗瑶和壮侗语族,丁邦新等学者承继这一观点,认为汉语与台语有同源关系;另一种观点以美国白保罗为代表,认为二者没有同源关系。这两种观点长期相持不下,成为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这一方面的论著如曾晓渝女士《汉语水语关系论》,黄行学者的《汉藏语同源词和借词的区分》、罗自群先生的《从语言接触看白语的系属问题》,郑张尚芳先生的《语言同源与接触的鉴别问题》等。

(二)方言之间的接触影响

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接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方言之间的接触影响研究亦是收获颇丰。王洪君教授对山西闻喜县的文白异读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占有丰富的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研究汉语方言中既共存又竞争的文白读两种不同风格的叠置式音变,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论著《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历史比较法和语言接触理论与汉语方言的层次和分类研究》、《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等,提出了文白异读的实质是时间不同的两个(或几个)音韵层在共时音系中的叠置,叠置式音变不仅意味着一个语言系统中的文读与白读两种形式的共存与竞争,而且还隐含着语言发展的时间层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语言接触中一种方言对另一种方言的影响。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汉语方言的音韵史是一个“自身演变分化”和“与权威方言接触趋同”在时空中并行的思维系统,并由此提出了析层拟测法。这是我国学者从汉语的自身特点出发提出的创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方言接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是南方汉语的形成。张光宇在《闽客方言史稿》认为,汉语方言的南北关系仅仅表现为北方汉语的古今关系,指出南方的文白音韵都来自北方,只有时代的先后之别。现代南方方言是一种由北方汉语文白异读的双言现象所引起的音系综合。现代的南方话就是古代北方和近代北方,或者说是文白叠置的产品。而邓晓华学者则主张“汉语非‘汉”说,认为南方文化区包括几个区域性的文化,构成一个南方文化交互作用圈,这是南方汉语形成的基础。他反对南方汉语方言形成的古典進化论“单线演进说”,提出南方汉语既非完全是“土生土长”,也绝非完全是“北方迁入”。潘悟云教授在《语言接触与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一文中,则试图以南方居民的古代来源为突破口,从南方方言的语言特征出发,主张汉语南方方言形成的主体为当地的土著居民,并指出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土著语言为底层的混合语。作者同时提出汉语南方方言不存在原始语的问题而应该以各个历史层次面貌的构拟来取代原始语的构拟的观点,初步构建了语言接触、混合形成新语言的模型,对后来的层次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语言接触的宏观考察与理论探讨

语言的发展变化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分化;另一条是语言之间的接触影响。研究语言的演变轨迹一直是历史语言学家、方言地理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语言接触的相关理论也是卷帙浩繁。

谱系树是历史比较法的理论模型,它用生物学的亲缘关系比喻语言的演变分化:同一语系的语言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祖语演变不断地分化出下一代,下二代、下三代以至许多代子孙,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母女、姐妹、表姐妹、祖孙等关系。那么,这些子孙后代处于同一个谱系之中。谱系树理论虽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质疑和挑战,但它仍构架着亲属语言研究的基本框架。

扩散波模型是描写地域相邻的语言或方言因解除而发生趋同变化的理论模型。正如向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后水波扩散的情况一样,语言发生变化时总是在地理上的某一点率先发生,然后以该点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离中心越近,音变的力量就越强;反之,离中心越远,力量就越弱。扩散波理论对于研究语言接触的音变规律具有的重要价值。

由美国学者赛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原本用于指导外语的学习和教学,但对语言接触的研究亦是意义重大。中介语即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習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是一个独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系统,在满足了一定的交际需要之后便处于相对稳定的“僵化”状态。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为纷繁复杂语言接触研究指明了方向。邹嘉彦先生在《语言接触与词汇衍生和重整》一文中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主张突破既有的语言学视野,而用更广阔的眼界来看待介词,从社会和文化等角度研究来外来词汇。瞿霭堂教授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接触》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建立新的思维观,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试图以此来解释语言接触中的深层现象。胡明扬学者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过去对语言接触或语言之间的影响研究大多就事论事地分析结果,而对制约这种影响的内在和外在条件以及产生结果的原因缺乏解释,强调解释的重要性和理论的探索。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语言接触描写不够深入,研究较为孤立且零散

历来,语言学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对语言的历史和现状作细致的描写,从纷纭繁复的语言现象中找出规律,二是对挖掘出来的语言规律进行合理的解释。前者使人知其然,后者使人知其所以然,二者关系密不可分,紧密相联。目前,虽然许多研究罗列了大量的语言事实,但因语言的共时特点交错复杂不易厘清,历时特点已经消亡或发生流变。另外,虽有一些论著对语言接触中产生的变化作了描写和分析,但研究比较零散单一,大多是孤立地对某一种现象进行研究。总体而言,描写的广度及深度有所欠缺,研究也较为孤立且零散。因此,语言接触的研究应在充分挖掘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将之放于一个更为宽阔的研究平台之上,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人类学、遗传学等),进行全面、必要的解释。

(2)语言各要素的研究不平衡

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动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接触,既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要素的影响,还会引起语义、语用、语体等多方面的变化。前者是表层的、易于发现的影响,后者是深层的、难以觉察的影响。就表层影响来说,目前语言接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语音和词汇上,对于语法的关注度不够。就深层影响来看,语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较多,而对语用的研究不够。在语言使用功能方面,对语言兼用论述的文章较多,对语言转用的研究却很少。

参考文献:

[1]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语言研究.2006年第4期.

[3]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彭嬿: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王洪君: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析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J].方言2009年第3期.

[6]薛才德: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7]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8]张光宇:闽客方言史稿[M].(台湾)国立编译馆.1996.

[9]邹嘉彦,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0]《民族语文》报刊记者: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研讨会综述[J].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综述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