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文艺意识形态观探微
2017-04-19王聪
摘 要: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上层建筑中,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恩格斯将文学艺术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表现社会的现实并且具有着倾向性与阶级性。
关键词:恩格斯;社会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倾向性
作者简介:王聪(1992-),女,满族,辽宁凌海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复杂的且不易把握的概念,但要在纷繁的意识形态中认识和把握文艺意识形态所具备的特性,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在恩格斯眼中,文学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倾向性,尤其是政治倾向性。在近几年关于恩格斯的研究中,现实主义和倾向性的研究再次回到了学术视野中,本文也将重回到恩格斯的著作中来探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现实主义原则
由于文学艺术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因此文学艺术必然要反映社会存在,即要体现现实主义原则。这首先要求作家艺术家选取有现实意义的题材作为其内容。恩格斯在《大陆上的运动》中就对乔治·桑、欧仁·苏、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能够将眼光聚焦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人民贫穷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颠覆了以往只描写国王和王子、骑士和佳人等的故事模式,真正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大陆上的运动》写于1844年1月,此时恩格斯还未对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做出具体的批判,但是在他看来,作家们能够打破传统故事模式的藩篱,已经是一种进步。
1844年9-11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合著了《神圣家族》来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他在里面具体阐发了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原则,即文学艺术如何真实地展示现实。首先,在题材选择与表现上,应尊重、钻研、分析现实,深入到本质层面、把握生活的真相。作家和艺术家只有看清并深入剖析了生活的本质,才能够写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欧仁·苏在《巴黎的秘密》中给解决社会问题开出的药方,他们认为以办银行、农场的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以及以惩罚和利用宗教的方式来解决道德问题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社会问题,也不能揭示真正的“秘密”,仅仅揭示了生活的表象。
其次,在人物塑造问题上,他们反对随意摆布人物,将人物的整体逻辑性生命性和独立性抹杀,仅将其作为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如马克思恩格斯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认为有几个人物在开始写得很好,人物形象很丰满,但是到了后来就成为了“批判的变态”,变为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传声筒。玛丽花本是一朵在非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且有着人性光辉的“诗意之花”,可是纵观其后来的命运,她开始了走向死亡的赎罪之旅——由罪女变成修女,最后变为一具尸体。她如此这般的命运是因为欧仁·苏认为其罪行难以饶恕,只能以死赎罪。很明显,欧仁·苏的这种安排是将自己强烈的个人观念运用到了作品的人物塑造上,没有顾及人物形象的整体性与合理性。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论述了文学评论的相关问题,即文学评论也要秉持现实主义原则。他们批评施里加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并未真正认真阅读作品,因为他并未发现真正的社会现实中的细节与作品中的细节并不相符。“施里加先生不知道:欧仁·苏由于要对法国资产阶级礼貌一些而把时代弄错了,他把路易十四时代市民常说的‘呵,但愿皇上也知道这一点!改成‘呵,但愿富人也知道这一点!”[1]并借工人之口说出来,“这种贫富间的质朴关系至少在英国和法国已经不存在了。”[2]虽然在内容题材上,欧仁·苏已经开始关注下层人民,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生活的迷雾依然弥漫在作品之中,他并没有给读者呈现出当时社会的本质。显然,施里加的评论并未发现欧仁·苏作品的这一致命缺憾。恩格斯认为,评论家应当认真阅读作品、深入了解写作背景,并且剖析自己所处的现实,考察作品所呈现出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是否符合。
二、倾向性原则
首先要强调的是,恩格斯所倡导的倾向性并非1830年七月革命时德国所出现的“倾向文学”所具有的倾向性。政治的骚动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许多作家不经过认真的剖析就对所谓不成熟的立宪主义和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大谈特谈。恩格斯认为这其中不乏一些以引起公众注意的政治暗喻方式来掩饰自己低下的创作水平的作家,他们想通过此种做法弥补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他们在各种文学样式中都关注着所谓的“倾向”,谈论着“倾向”,这不是真正的倾向性,仅仅是对自己政治观点的鼓吹,是一种反政府情绪的表现,还是一种以十分迂回的畏首畏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恩格斯以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3],从倾向性角度来谈,恩格斯所说的将作者见解隐蔽起来,并非完全不表达作者的观念想法,而是能够和巴尔扎克一样,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对本应予以同情的贵族男女予以批判和讽刺,对原本与其政治立场对立的共和党人进行毫不掩饰地赞颂。这是恩格斯对于资产阶级的作家做出的要求,既然已经无法改变自己所在的阶级,那就将自己的见解“隐藏”起来,克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这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反观倍克、格律恩等人,他们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带着德国人的鄙俗气。倍克在《穷人之歌》中表现了对当时金融世家希尔德家族的肤浅批判,他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肤浅的“仇富”,站在所谓的资产阶级小人物的立场上,歌颂所谓的“穷人”。因为这些“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家诗人的世界观模糊不定,因此他们无法表现出恩格斯所要求的倾向性,只能流露出懦弱的胆怯的庸俗气。
对于已经站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作家艺术家们,恩格斯的这一理论又对当今的文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发展》中提到了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一幅画,画中 “厂主胖得像一只猪,红铜色的脸上露出冷酷相,他轻蔑地把一个妇人的一块麻布抛在一边,那妇人眼看出售无望,便昏倒了……”[4]這幅画作展现出了在德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压迫下工人阶级的众生相,也把资产阶级压榨工人阶级的嘴脸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恩格斯之所以认为这幅画作有超过一百本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更大,是因为它不仅展现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现实关系,更加推动了工人阶级斗争意识的觉醒。画家在作画时所具备的政治倾向性与阶级斗争性可以通过文学艺术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对欣赏者发生一定积极作用,这才是恩格斯赋予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功能,也是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所在。
恩格斯认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仅仅描述工人阶级的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描述工人阶级是如何斗争的,塑造出有战斗性的工人阶级的英雄典型。他批评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的小说《城市姑娘》,认为他把工人阶级写得过于软弱无力,在当时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工人阶级都已经站起来反对资产阶级了,可是玛格丽特仅仅安排了资产阶级的“慈善”机构“救世军”去帮助主人公摆脱困苦的境遇,工人阶级在她眼中仿佛只是被压迫而无力反抗的阶级,她只相信在伦敦东头工人区调查过的那群屈服于命运而且迟钝的工人,殊不知其他地方的工人正在进行着斗争与反抗。这一点其实既是倾向性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显然,玛格丽特并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没有对当时工人阶级的真实状况进行剖析。另外,她对工人阶级战斗性的认识还没到位,她不相信工人阶级可以自己解放自己,她将自己软弱的“见解”显露了出来,没有像巴尔扎克一样走向先进倾向的一面,这一点又不符合倾向性要求。
现实主义原则和倾向性是把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的重要依据,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在恩格斯眼中,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同时具备这两种品质。恩格斯提出的这些理论直接影响了一批作家和批评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其对于我国现今文艺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2]同1。
[3]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6页。
[4]同3,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
[1]陈祥波,徐振.从“现实”的哲学内涵分析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年01期.
[2]李小贝.再论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04期.
[3]张炯.论文学的思想倾向性[J].文学评论,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