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朱自清杂文语言观

2017-04-19洪丽华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摘 要:朱自清作为中国语言大家,其在杂文语言上的见解也非常独特。本文对朱自清相关的杂文作品进行了梳理,结合杂文本身的特点,对朱自清的杂文语言观进行了分析。朱自清认为杂文语言一要“口语化”,贴近民众;二要“雅俗共赏”;三要讽刺兼幽默。

关键词:朱自清杂文观;语言观;朱自清杂文

作者简介:洪丽华(1983.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

朱自清是我国教育界和文学界公认的语言大家,其文学作品常常作为美文范本进行赏析,他对语言的研究有很多独特的见解,其中与杂文相关的语言观点也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朱自清作品中与杂文相关的语言观点,总结了他的杂文语言观。

一、杂文语言要口语化

朱自清对杂文语言口语化的追求是受鲁迅和赵树理的影响而提出的。鲁迅在其很多杂文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为四不像的白话”,就是这种四不像的白话让朱自清感到自然、亲切而又不失活泼。除此之外,朱自清也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中找到了“新的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尽量扬弃了民族形式的封建气氛,而采取了改变中的农民的活的口语”,它比之前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更具有活力,也很有生活气息,所以这种新的语言让朱自清感到非常的新鲜。

为什么要在杂文中使用这种“新的口语”“四不像的白话”,因为这种“口语化”的语言可以让普通民众更容易接受,从而成为一种耳熟能详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对杂文的作用和影响也非常明显。首先,杂文区别于其它文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语言,杂文要求语言简而直接,言而不烦,直截了当,不需要过多的描述和修饰,这种要求“口语化”的语言完全可以满足。其次,口语化的杂文语言更具实用性。杂文语言的口语化使其显得自然而又贴近民众,也就能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起到化俗的功效。最后,口语化的杂文语言也可以推动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不管是杂文、小说还是话剧语言,在五四时期都在努力朝向口语化发展,尤其是杂文,拔得头筹。在这种大趋势下,哪种文学形式的发展都会推动整个社会思潮更进一步。

二、杂文语言要“雅俗共赏”

朱自清提倡杂文语言的“口语化”并不代表杂文语言要“俗”,真正的杂文语言要“雅俗共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文化是属于士农工商这些社会上层社会,“俗”文化则属于民间普通大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雅”文化是整个社会的正宗文化,他们由处在社会上层的正统的文人创造,这些文人接受过正统的教育,由他们所使用的文言文代表了“雅”文化的语言。“俗”文化则由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创造,虽能更直接体现社会的现实,更具活力,但大部分“难登大雅之堂”,“俗”文化所使用的语言很“接近说话”。两种文化形成所谓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文化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很大的沟壑。但是朱自清则认为只要文章的“雅”不难懂,“俗”不伤大雅,就可以到达所谓的“雅俗共赏”。使用雅俗共赏的语言进行杂文的创作,也是朱自清所处时代的要求。五四时期,人民大众的力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力量,这个时代不仅是杂文,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都要求“近于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语言上自然也要更贴近人民,可以说此时的文学创作是更“偏重俗人或常人”的。

三、杂文语言要讽刺兼幽默

讽刺和幽默本是喜剧的表现形式,讽刺往往辛辣无情,而幽默是美与丑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杂之后以一种直率、风趣的形式表现出来。讽刺性是杂文的一种本质属性,杂文一直将社会、人类的黑暗面用讽刺性的语言展现出来,因此,讽刺性自杂文出现并没有引起过分歧。但“幽默”则不同,对于中国杂文是否要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鲁迅代表的“‘幽默本非中国的东西”,其主张幽默不适合在杂文中使用,因为黑暗笼罩下的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并不是适合提供给“幽默”,因此,鲁迅强调杂文语言要“婉而多讽”。另一种更则是朱自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它不是绝对无情的表现,而是一种无限同情的表示,幽默所笑的人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朱自清还认为,在杂文中口语化的语言可以使文章更具幽默性,朱自清的很多作品都體现了这一观点,如他在1939年于昆明写下了《北平沦陷那一天》中,使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昨儿”、“闷葫芦里”、“叫塞严了”等,这些口语化的语言更能让读者感到语言中暗含的愤怒、讽刺和苦笑的幽默。

因此,朱自清主张,杂文语言不仅要讽刺还要幽默,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杂文才能让广大民众笑中含泪,泪中带笑,在笑杂文中人和事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反思社会,为当时的中国寻找一条更好的道路,这才是杂文的应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娜.朱自清审美的文学史观[J].大众文艺,2010(21).

[2]张健.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李萍.严密考据.化俗从雅.审美迷思——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观述评[J].榆林学院学报,2012(3).

[4]邓乔斌,王晓东.中国文学批评的横向研究与朱自清的贡献[J].江海学刊,20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