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刊荐书

2017-04-19

财经 2017年7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知识分子改革

《知识分子的背叛》

[法]朱利安·班达著,佘碧平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朱利安·班达,法国犹太哲学家、作家,曾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历史。班达是法国德雷福斯事件的亲历者,并在该事件中坚持正义。其1927年的代表作品《知识分子的背叛》是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世界名著。另著有《对欧洲民族的讲话》等。

知识分子的作用本来是反对现实主义,但是现在却尽一切所能煽动现实主义,这种态度即所谓“知识分子的背叛”。本书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西方知识分子背叛“永恒的原则”,去侍奉政治党派那些伪神,从谴责的角度重新估价他们这一倾向。班达认为,知识分子首先应当忠于真理,否则他们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便会被毁坏。

《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

[日]濑户宏著,陈凌虹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

濑户宏,1952年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现为摄南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戏剧。

2016年,恰逢东西方两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一年,濑户宏教授整理了他30多年来在中国走访研究的资料,写成本书。

这部内容丰富的戏剧史著作,介绍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莎士比亚及莎剧在中国的发展,清晰完整地呈现了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如何跨越重洋,走进中国人心中。此外,本书还在附章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在日本的传播简史,帮助读者理解中日两国接受莎士比亚的差异。

《幸福的流失》

[美]罗伯特·莱恩著,苏彤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1月

罗伯特·莱恩,美国政治学家和政治心理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曾任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美国政治学协会和政策研究学会主席。

为表彰其在政治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自1994年起,美国政治学协会设立罗伯特·莱恩奖,颁给每年的最佳政治心理学图书作者。

尽管当前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基于幸福的功利哲学制定,但这些体制似乎并没能发挥其功效,即填补人们的欲求之壑,反而将人们引向了一种更加不幸的境地。以美国为例,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国民幸福指数和抑郁症的发病率之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此消彼长之势。本书旨在为这一现象寻觅答案。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法]埃利克·奥森纳著,林盛译,

鹭江出版社

2017年1月

埃利克·奥森纳,法国政治家和小说家。奥森纳先后在巴黎政治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法国政府担任诸多要职。他于1985年进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1998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代表法国最高学术地位和语言文化水平的“不朽者”。在担任政府要职的同时,奥森纳还从事写作,先后出版20余部小说和非虚构作品。

这是作者游历世界,遍访关于纸的古老记忆所得的游记和考察报告,讲述了莎草纸、羊皮纸的古老故事,更记录下了当代纸业的神奇处境——科技与原始共存,暴利与暴力共生。在奥森纳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叙述中,读者眼前将浮现出一幅幅斑斓的历史画面——铺开一张纸,就是铺开了人类文明史。

《失败启示录》

[美]格雷格·伯曼等著,何挺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格雷格·伯曼,美国法院创新中心主任。法院创新中心是一个致力于减少犯罪、帮助被害人和提升公众对于司法的信任的非营利机构,在美国刑事司法领域享有盛誉。

20世纪末,在美国圣路易斯,一项旨在使青少年摆脱枪械的创新性项目产生并由一小群警官和研究人员孕育成型:在犯罪高发的地区,警察将询问青少年的父母能否对他们的房子进行搜查以发现枪械。这后来被称之为圣路易斯市“同意搜查”项目。但在1999年,项目实际上就终结了。作者们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深刻反思,通过文献分析、圆桌讨论、对改革试点的实地观察以及对几十名这一领域著名学者的访谈,试图求解为何精心策划的刑事司法改革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许善达说供给侧改革》

许善达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7年3月

许善达,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自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等职。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理论研究。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战略热点,作者在本书中清晰讲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今生,并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会不会断崖式下行”“为什么不是周期性下行”等问题,前瞻性地指出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势以及相应政策带来的影响。此外,作者描繪了自己的“财税改革新主张”,为中国财税改革建言献策。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知识分子改革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瞧,那些改革推手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