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麻醉史
2017-04-19姚尚龙
在那个没有麻醉药的年代,有人公开称“除了屠宰,外科再也没有更多的学问”。而现在,麻醉学已经走出手术室,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下面,就带您看看麻醉的前世今生。
麻醉(anesthesia),来源于希腊文narcosis,其原意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无痛的目的。任何高水平的外科手术,离不开麻醉;没有病人的无痛、安静状态,任何手术都是一句空话。现代麻醉学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但探索手术无痛古已有之。
第一世:麻醉
在没有麻醉药的年代,为了减轻病患的痛苦,通常在手术前敲晕病人,或者放血让病人休克过去。进了手术室,能不能活着出来全靠缘分。
提及早期手术的危险性,就不得不提医学界的“小李飞刀”。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有一位叫罗伯特·李斯顿的医生,以手术奇快著称。当时,麻醉药尚未问世,外科手术时病人只能靠服食鸦片或喝烈性酒,再咬住缠上布条的木片来避免惨叫时咬伤舌头。对于医生来说,当然是动作越快越好。因此,慕名找李斯顿手术者络绎不绝。然而,在他经手的病例中,有三件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用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血喷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这在当时相当常见),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个无辜受害者是在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其实,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列子?湯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史书记载,在1800多年以前,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此外,早在战国时期古典医书《黄帝内经》在针灸方面从经络穴、针灸法到针灸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如果从华佗时代算起,中国的麻醉历史历经1800多年的发展,在麻醉、镇痛与急救复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用技术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麻醉的概念来看,这些尝试不论麻醉效果还是安全性,均与现代麻醉应用的药物和方法无法相比。
第二世:麻醉学
1842年3月30日,美国医生Crawford Long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但当时未被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William Thomas Morton第一个在新闻媒体前将吸入麻醉展示给世人。乙醚麻醉的成功开启了麻醉的新纪元。
乙醚麻醉的成功还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随后的时间里,相继有许多吸入麻醉药出现,加之此后出现的静脉麻醉药,麻醉药物达数百种之多,极大丰富了全身麻醉的用药内容。同时,麻醉方法和药物临床应用呈现多样化。针对手术麻醉中的问题,也从单纯的镇痛发展到麻醉期间及麻醉前后比较全面的处理。
麻醉学的蓬勃发展,保证并支撑了医学的不断进步,并且为外科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1847年,苏格兰医生Simpson发明了氯仿,并于1853年用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无痛分娩。1933年,美国麻醉医生John Lundy建立第一个血库,保证了临床手术的大量开展。1950年,美国麻醉医师Peter Safer发明了心肺复苏技术,挽救了无数生命。1951年,美国麻醉医师Laborut及Huguenard发明了“人工冬眠”技术。1952年,美国产科麻醉医师Virginia Apgar发明了Apgar评分,成为新生儿评价和救治的经典指标。同年丹麦麻醉医师Bj rn Aage Ibsen坚持给脊髓灰质炎患者气管插管实施正压通气,使死亡率从95%降低到25%。1973年,美国麻醉医师John Bonic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疼痛诊所,开创了疼痛医学,同时将硬膜外阻滞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让“可行走的麻醉”成为可能。
至此,麻醉的工作范围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同时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麻醉不仅是解决手术止痛的问题,不是“手术前打一针,让患者睡一觉”如此简单,还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治疗,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的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因而,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
第三世:麻醉与围术期医学
在现代麻醉学1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麻醉学从最初单纯的临床麻醉,发展成为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现代麻醉学不仅仅局限在手术室里的无痛,还在围术期医疗安全的各个领域,比如术前评估、术中保驾护航、术后镇痛、重症监测等,起着保障支撑的重要作用。麻醉学科也从过去的围麻醉期发展成为围术期的综合学科。
随着医学人文理念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在就医全过程中的轻松愉悦、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国内国际也已经达成共识,“舒适化医疗”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现代麻醉学的发展使得麻醉医师已经走出手术室,在疼痛治疗、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分娩镇痛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麻醉科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
目前推崇的新型医疗模式,诸如“促进术后快速康复”以及“快速康复外科”等,都是将麻醉科与外科进行有机组合,在整个围术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治疗,以达到保障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这对临床安全和患者无痛、舒适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这离不开麻醉医师的参与。强调了麻醉医师参与整个围术期管理的重要性,促进麻醉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使麻醉学向以麻醉学为主导的围术期医学发展。麻醉学成为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成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成为协调各科关系的中心学科,成为社会熟知和认可的品牌学科。
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教研所所长兼麻醉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第一层次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前任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医学分会麻醉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吴阶平基金会麻醉与危重病学部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麻醉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承担11项国家自然基金和10余项部省级课题。获各种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和教材三十余部,现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副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副主编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