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演变
2017-04-19维舟
维舟
所有的传统节假日,追溯起来往往都具有宗教色彩,是为纪念鬼神而特别设立的神圣时刻,看看英语中“假期”一词含义的演变就知道了:holiday原本出自holy day(神圣之日)。
但现代英语中的holiday,已经完全没有了“神圣”的意味。在现代人眼里,假日多半也只剩下世俗的色彩——
那只是工作之余进行休闲、放松的时段而已,休假乃是一种个人权利。
作为调节人们生命节律的特定日子,假日的演变也折射出了社会自身的演变。
与通常的设想不同, 古代社会的人们虽然物质条件远不能和现代人比,但他们倒是有更多的闲暇 。
4世纪时的罗马帝国,作为休息日的节日竟达每年184天,即使是工作日,劳动时间也都很短。
按照中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价值观,“不该劳动时劳动,比该劳动时不劳动,罪过要大得多”。因为当时资源有限,一个人如果辛勤劳动,就会耗掉别人的土地和资源,那不仅卑劣,甚至是犯罪。
按照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研究,传统社会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对上一个节日的回味以及对下一个节日的期盼之中”,而且在他们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就能等来下一个假日。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越到后来假日越少。
汉朝时,郎中令等官员每五天可休一天。到唐朝,官员可以十日一休。随着公务员需要处理的事务日益增多,明清时完全废止了这类旬假。有一个统计显示,唐朝时一年尚有多达53天的国定假日,宋朝54天,但到元朝锐减至16天,明清甚至更少。
与此同时,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在延长。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要直到中午击鼓200下才开市,到日落前七刻击钲300下散市,每天仅营业几个小时。但宋代开封、临安已出现了夜晚仍然营业的店铺,明清时大城市里有若干商店在过年时也照常营业了。今天,我们更有了“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店铺。
这种“螺旋上升”的现象,几乎是每个社会在演变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14世纪钟表的发明,逐渐使欧洲人(继而是全世界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又正是电灯的发明,才使夜晚加班成为可能。
以宗教改革之后的荷兰为例,那是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但也是工作时间明显增加的一个时期。许多天主教节日被取消,周末休息无法保证,夜班制开始实行。
发展伴随着社会的世俗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逐渐发生变迁。爱劳动几乎被视为最高美德,节假日不再被认为是巩固传统和庆祝神恩的时间点,而仅仅是一件放松的事情。
在具有传统价值观的人看来,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现代精神。
西汉时小吏张扶是个工作狂,节假日还不肯休息,他的上司薛宣非但没表扬他,反而说“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说得张扶十分惭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科林斯人曾控诉可怕的雅典人:他们一生的时间,都是在持续不断的艰苦危险的工作中度过的,很少享受。
雅典人把假期只看作是一种例行公事而已。他們宁愿艰苦地工作,不愿享受。
雅典人的观念在如今看来与现代城市人何其相似,那是一种中产阶级精神:强调理性、克制,追求进步。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产阶级来说,节假日变成了工作和休闲转换的关键环节。 在工作中争取更多节假日,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个人权利。
提倡工作并不是国家逐渐减少假日的唯一原因。另一个原因是:骚乱和造反常在重大节日期间发生。
清代统治者就特别防备有人在节假日期间以“迎神赛会”为名发动骚乱。因为传统社会的节假日常有宗教色彩,且聚集大量混杂的人群,一旦聚众骚乱,很难控制。
在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节日聚会也特别容易转化为暴力行动。因此许多法国贵族强烈主张从整体上改造大众文化,并建议取消某些特殊节日。
1871年,在刚统一的意大利,甚至有政治家为此辩解说:“一个自由的国家不应追随专制政府的习惯,它们对用节日来娱乐臣民有着极大的兴趣,目的是让臣民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情况,也没有时间痛惜自由。”
当然,要取消人们传承多年的节假日并不容易。 1839年,法国司法大臣就不得不承认:“经验证明,根本不可能完全取消那些节日,群众的愿望和习惯总是会战胜政府的干预。”
过节度假逐渐被视为一种个人权利,这表明一种极为关键的时代变迁。 人类社会最初设立节日,是为了体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那个宇宙的节律,因而往往是一场集体参与的狂欢,现在则几乎完全被私人化了。
这个问题其实中国人也一直在反思: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的流失,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巨大的文化断裂。其结果,人们首先感到的一点是,节日很少有真正的节日气氛,只不过是“不用上班的日子”。
真正的危险在于: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之后,我们已经变得很难平静下来。 现代人即使在休假也常常安排得像工作一样分秒必争,看看旅行团的时间表就知道了。
事实上,很多人停顿下来时,获得的常常不是安静,而是无所适从和焦虑。 我们恐惧浪费时间,感觉“总得干点什么”。
这也难怪。毕竟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在社会的工业化阶段,都把青壮年时大部分醒着的时间用来工作,以至于现代人事实上是程度不等的工作狂。
有人统计,在19世纪50年代,西方人醒着的时间中平均70%用于工作。此后逐渐下降,到1994年,清醒时间中仅有14%用于工作——这预示着人们进入了后现代社会。
这似乎是向历史的致敬和回归。
(摘自“豆瓣网” 图/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