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一盏深夜的灯
2017-04-19胡征和
胡征和
温暖的事即使再小,都会让人觉得世界更好了一点
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刘二囍顺利地进入了广州设计院,又很快参与了广州大剧院的设计工作。端着铁饭碗和高工资,他令许多同辈人欣羡不已。若是按常理出牌,几年后,这个年轻人应该是买房买车了。可如今已32岁的刘二囍,依旧在母校附近租房住,车也别提。因为他用“高工资”开起了如今很多人都不看好的书店,而且还开了一家又一家。父母见此急了,催他要先在广州“定下来”再做别的打算。但他却说,开书店是我的情结,没买房没买车,租房住骑自行车也不错。
开书店就开书店呗,可接下来刘二囍的做法不只是令父母就连外人也惊讶不已,在每平方米房价已经蹭蹭飙过了五六万元的天河区,他硬是将居于繁华闹市区的书店近三分之一的空间留作了免费阅读区,且24小时不打烊。尤其是夜间阅读,来此多半是蹭睡的,赚不着钱,还得免费送冷饮热饮什么的。但来此夜读的人却因此有了改变,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一位躁狂抑郁症老人邂逅书店免费阅读区后,抱起一本大部头,便安静虔诚得不行。有时夜里人多了,他也会一个人抱着书跑到楼梯一角坐下。身边还有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夜间当被子盖的衣服。
一对在广州城区拥有房产的夫妻几乎夜夜来这里看书,妻子睡不着,独独在书店能安详地睡下。丈夫陪在一旁,通宵安静地看《资治通鉴》。他们和店员说,“广州有许多享受夜生活的去处,但能提供归宿感的地方很少。”
60岁的老李是一位城市拾荒者,白天,他那双手在大大小小的垃圾桶里掏着活命的钱,可他爱读书,还特别爱好莫扎特和肖邦。他晚上来免费读,之前都要有一个虔诚的仪式,沐浴更衣,换上廉价的白衬衣和黑色西裤,酷似一个体面的知识分子。
刘二囍出生于安徽,中学时代因为看了一部关于建筑师的纪录片,于是他就干脆利索地决定了将来的高考志愿,期盼成为一名高大上的建筑师。可是在大学的时光,他觉得自己离高大上太远了,其实自己很渺小,渺小得像粒尘埃,生活也如尘埃一样单调,除了画图还是画图。工作了,他又开始重复天天画图的生活,太枯燥了,遍身都是“折腾”的小虫子在爬。几年前,他终于走出画图的生活,徒步环岛台湾。一路迈开双腿,他发现台南的路边摆着免费提供给路人的茶点,国小的教室也借给他住,24小时不打烊的诚品书店更让他感叹拥书而眠的宁静与温暖。于是,他又开始“折腾”了,他想在广州开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突然想起广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18名路人全是冷漠,唯有一位拾荒阿姨伸出援手——“平时这个城市太冷漠,温暖的事再小,你都会觉得世界更好了一点。”刘二囍对书店第一次有了期待,“希望它可以传递一种人情味,也希望外面不好的东西在书店里得到缓和。”他把书店起名为1200bookshop,1200是他在台湾做背包客51天所走过路程的公里数。起初他想的是只对有需要的背包客提供免费阅读与简易的沙发住宿。后来,他觉得太狭隘了,还是改变了初衷,对抑郁症患者、拾荒者、学生、流浪孩子等也敞开了大门。
在刘二囍的印象里,夜读中最特别的一个客人是10岁左右的杨东。他跟随打工的父亲来到广州,可他的继母容不下他,不给他饭吃,他便开始了流浪。后来进了救助站,但孩子嫌那儿就像养狗一样只给他吃,“太恐怖了”,他又跑了出来,继续流浪。来到书店后,他发现这里有书看,不收钱也不再撵他,心情愉快多了。他最爱看《十宗罪》,白天到外面挣吃的,夜间就趴在桌上看书、瞌睡。在书店待了整整半年后,他被送回贵州老家。临行,这个少年专门跑回书店与主人依依惜别。
刘二囍少年贫穷,爱读书却没钱买书。如今开书店算是解开了他的情结,他想让爱读书的人有钱没钱都能读书,还可夜以继日地读,他要为广州“点燃一盏深夜的灯”,并且要给热爱读书的人一张舒服的桌椅和無限续杯的柠檬水。
从2014年7月第一家书店开门迎客,“一盏深夜的灯”已然点了两年半,但赢利不多,白天赚的钱不管多少,都要贴补一部分给夜读的开销,有一家分店就因严重亏损被迫关门。收入,一直是最让刘二囍头疼的事儿,他常跟几家店面的房东商量,能不能不要再涨房租了。他也安慰众筹的朋友,用金钱衡量书店的工作没有太大意义,就像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准不是只有GDP。
有朋友跟刘二囍建议,动个手脚,只取消周末的免费阅读区,相应减少夜读,要求消费饮品,营业额肯定能翻一番。刘二囍总是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只要书店还活着,免费阅读区就一天不能死,深夜的那盏灯就一晚不能灭。书店是情结,白天是生意,晚上是态度和温情。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