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贷政策紧平衡

2017-04-19张威

财经 2017年7期
关键词:住房贷款信贷住房

张威

房贷调控收紧将使得信贷资金向基础设施、小微企业贷款以及消费金融领域倾斜;而随着公开市场利率的提升,投资者预期利率“拐点”已经来临

全国“两会”结束不足一周,全国多个一二线城市再次进入调控楼市的节奏。据统计,算上自2月28日起全国陆续宣布限购的城市,全国已经有超过15个城市启动升级了限购限贷措施。

实际上,此轮房贷政策调整是对各主要城市房价再次上涨的反应,而决策层亦早有提醒。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发布会上谈到信贷结构问题时表示,“总体来说,住房贷款在中国还会以相对比较快的速度发展,但是确实要适当平衡,随着住房产业的政策调整,估计会适当放慢。”

在严格调控住房贷款的同时,各地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也有一定程度抬升。北京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16家北京地区银行一致决定,即日起缩小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幅度,由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0.95倍。

此举旨在在国家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市场资金价格趋升环境下,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去年末、今年初均有上调政策工具利率,同时并未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业界人士指出,在住房产业的调整下,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抬升,客观上可促进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并非说货币政策完全没用,无法促进结构性改革。而是说货币政策会调整总量需求,并不是调整结构和行业的。“但我们也可以有一些创意,利用一些工具鼓励支持某些行业,货币政策可以把钱导入一些战略行业,帮助它们进行结构性改革。”

多位银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房贷调控,未来基础设施、小微企业贷款以及消费金融或成为贷款资金的倾斜领域。

在货币供应量上,货币政策的松紧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资金价格有所反映。3月中旬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后,受MPA考核、貨币政策收紧预期和季末因素等影响,货币市场的资金面也一度出现紧张,资金利率快速上行。

3月后一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第三个交易日全线上行。1个月和3个月品种分别报4.447%和4.4396%,均创下近两年新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向《财经》记者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货币政策的调子是‘稳健、‘中性,‘稳健已经说了很多年,加了个‘中性是很特别的。”

“虽然说中性可以解释为不偏不倚,但是它实际的含义是偏紧的。这样一种政策的格局也是基于对整个形势的判断,特别是金融形势的判断。”李扬说。

今年中国政府将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定为12%,多位受访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外汇占款收窄、房地产调控会带来M2实际增速低于12%。

房贷收严

全国两会后,包括北京、石家庄、广州在内的多个城市进行严格的限购限贷楼市调控。

3月17日下午,北京市住建委等多部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已拥有1套住房,以及在本市无住房但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同时,要求暂停发放贷款期限25年 (不含25年)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含公积金贷款)。

石家庄紧随其后,规定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房,同时,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缴存职工家庭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普通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至30%;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至60%;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予办理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并且暂停发放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

“认房又认贷”政策在南方广州也开始施行。广州要求:社保缴费年限由3年改为5年,单身限购一套,同时执行认房又认贷。增城、从化仍未纳入限购范围,继续执行此前的政策。

3月20日晚间,广州公积金中心发布了新政,规定无住房贷款结清,首付也要四成。新规按照3月17日之前完成网签和购房的执行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今年将重点在五方面下功夫,房地产是其中之一,“要坚持因城因地去库存,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2016年全年,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近半。2016年12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67万亿元,同比多增2.08万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4.8%。

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余额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96万亿元,同比多增2.31万亿元;房产开发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月末高2.1个百分点。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3月19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现在整个金融资产量非常大,但是在引导金融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才能发展,现在有的流向房地产,搞不好很可能会形成泡沫。“我们将严加防范,将会一步一步地,稳妥地,来进行调整。”

3月24日, 央行、银监会、北京市各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北京地区住房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对离婚一年内的贷款人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从严防控信贷风险。要求对于离婚一年以内的房贷申请人,各商业银行应参照二套房信贷政策执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按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北京房贷政策收严再次到达新的高度。

针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熊启跃向《财经》记者表示,调控房贷利率主要还是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确保房地产行业杠杆处于可控区间,从总体上看,按揭贷款期限长,且大多为浮动利率定价,其对于利率调整还是非常敏感的。

信贷结构优化

此前,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强调,金融市场系统干部职工要着眼大局、加强研判,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继续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事实上,近两年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整体商业银行都处在“好资产难求”的状态中。所以,期限长、风险小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度成为银行们的“宠儿”,这也是房地产贷款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 1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21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的中长期贷款6293亿元,比上月增加2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0亿元,刷新了历史纪录。

不过,1月信贷数据实为监管调控后的数据,银行自身年初的实际放贷意愿颇高。“去年我们分行贷款新增加了接近30亿元,而今年1月就增加了7亿元,主要还是个人住房贷款发放比较迅猛,对公贷款也在涨,不过速度相对较慢,对公主要在基础设施和政府购买基础设施方面。”某国有大行某分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

鉴于银行1月信贷迅猛增长的态势,央行给予了一定的窗口指导。据《财经》记者了解,今年初幾家国有大行已开始控制信贷规模。

之后,2月份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信贷增速的比重下滑。数据显示,2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0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80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04亿元。

招商证券研究员闫玲认为,2月份符合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信贷增速的比重下滑的趋势。去年10月,住户中长期新增贷款占整个新增贷款规模的比重达到75%的高峰之后,连续三个月都出现下滑,2月份从31%小幅回升到32.5%,可以看出,央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增量管制严格,同时这也与整体房地产销售量下降有关。

某国有大行一分行行长告诉《财经》记者,随着房产新政策出台,住房的交易量会减少,贷款也会相应减少。“个贷这几年放的多,调整一下结构挺好。”

至于调整后,新的信贷投放领域将是哪些,该分行行长表示,仍然会是基础设施、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贷款等实体经济相关领域。其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会是重要的倾斜领域。

某股份制银行行长也向《财经》记者介绍,住房贷款占比会稍有下降,利率看各地调控的政策,各地调控政策不同,有的地方首套房贷利率打9折,有的地方打9.5折。现在各地调控政策不同,银行也按当地政策掌握,没有统一规定。

熊启跃表示,今年银行投同业、按揭的比例会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资金基本还会到对公的基建和高端制造,小微贷款、涉农和消费贷款增速会较快。

事实上,在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电商平台纷纷拓展消费金融的同时,银行早已经在消费金融领域拓展市场。2016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消费贷款规模(不含房贷)为5.9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最近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7%,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消费金融的不良率方面来看,2016年商业银行消费贷款平均不良率预计在1.8%左右。

一方面相关政策控制房贷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相关部门也在引导信贷朝着国家支持的领域倾斜,促进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前述银行分行行长表示,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制造业的信贷政策,对优化信贷结构都有促进作用,不过此前银行小微企业的不良中有一部分是制造业,所以,银行支持制造业也不能盲目,需要谨慎评估相关资产。

利率拐点来临

一方面,人民银行通过控制房贷实现去杠杆、优化信贷结构的效果;另一方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好转也与2016年全年信贷增速的稳定有明显关系。

某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此前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信贷增速一直偏高,导致杠杆一直不降低,积累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这就是对货币政策的考验。

“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是由信贷来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很难明显收紧,货币政策长期和短期的难处体现在货币和信贷政策之间是有一点点分歧,货币要稍微收紧一些,但是信贷不能收得太紧,还得相对较松。”上述分析人士说。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今年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都为12%。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总体上与当前经济增长货币需求是匹配的,货币政策立场整体中性。现在的货币政策操作不能严格定义为趋紧,因为宏观经济等最终目标仍处于平稳运行区间,现在的操作主要是为了抑制金融市场风险。

不过,央行发布2017年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与前一季度相比,更多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偏紧”。

李扬也表示,虽然说中性可以解释为不偏不倚,但是它实际的含义是偏紧的。这样一种政策的格局也是基于对整个形势的判断,特别是金融形势的判断。

他认为,中央的判断就是现在金融风险越来越大、金融泡沫越来越大,所以在稳经济和防泡沫、防金融风险这个天枰的两端,过去我们偏向于稳定、增长,有了增长一切都能解决,现在到了如果风险不有效地解决、泡沫不有效地挤出,已经危及稳定了。“所以今年把防范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自1月底、2月初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央行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行10BP之后,3月16日央行逆回购和MLF中标利率再次上行10BP。

对此,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应时表示,上述两种利率的上行是由市场决定的,并非加息。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财经》记者表示,政策工具利率上调,一方面与中国市场本身政策降杠杆、抑泡沫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使得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尤其从中期来看适当有所提升,是政策应有之意,美联储加息已早有预期,市场上的变化更多是靴子效应,加息之后,反而美元回落了,这个事情出来之后,和其逻辑结果是反向的,所以不要简单挂钩。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目前市场关于央行此次提高政策利率存在很多分歧,市场最可能陷入四个低估:低估利率市场化进程,低估此次国家对防风险、抑泡沫的决心,低估中国宏观经济的韧性,低估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重要性。

“此次政策利率的调整表明利率调整的拐点已至,未来只需判断加息快慢的问题,没必要等待官定利率的上调,货币政策收紧是完全可以确认的标的目的,不应再期待宽松,而是不是真正加息只是文字表述的问题。”李超说。

针对3月下旬的资金市场紧张,熊启跃表示,一方面与监管政策趋严有关,部分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去杠杆的态势非常明显。另外,月末、季末关键时点的季节性效应。美联储3月加息,央行考虑到人民币币值稳定,整体上希望实现资金市场的紧平衡。

客观地看,央行是通过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定价机制相对割裂,实现让货币市场去杠杆,而信贷市场杠杆总体平稳的目的,这样可以在不伤害实体经济的前提下,抑制金融风险。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8%,比1月增长有所放缓,生产价格指数继续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月增长7.8%,高于1月的6.9%,已经连续六个月增长。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来看,通胀和经济增速都不太支持加息,还是要保证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不会大规模提高。

李超分析,央行处在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过渡时期,政策利率也将会是未来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工具,而现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仅仅在过渡时期还能作为基准利率使用,未来肯定要取消使用。因此他认为政策利率的加息,是真实的加息!中国利率拐点已经在春节期间出现。

猜你喜欢

住房贷款信贷住房
央行: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如何判断住房贷款是否符合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的条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