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重要性研究

2017-04-19杨清刚玉阳牛伟伦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学生

杨清刚++玉阳++牛伟伦

摘 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机制两方面来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生 心理 教育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普遍被关注的对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隐性问题,作为非心理专业的辅导员很难准确判定和采取有效措施,这便要求辅导员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对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积极的探索,力争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全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各不相同,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将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并且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如何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建档等基础工作

要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摸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建立相关档案。唯有此才能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信息,预防并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排查制度。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规律性,平时看似心理一贯健康的学生,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特殊事件面前产生心理问题,这便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排查。在同学中设立心理排查员,建立从宿舍到班级再到年级的排查网络尤为必要和可行,这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要畅通沟通渠道,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因为长期隐形积压,导致在短时间内或瞬间引发恶性事件。

(2)有效沟通,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在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及早发现”上,并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交流情况,必要时将问题转交心理咨询机构负责。对于非心理健康专业的辅导员而言,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尽可能打破学生对老师固有的身份隔阂,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以家人、挚友或者陪伴者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困难,通过有效交流逐渐的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做好個体辅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个体辅导是辅导员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的辅导模式。个体辅导要求辅导员既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家庭和个人信息,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经历经验、专业知识与学生充分、耐心的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辅导意见。同时,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推行集体辅导,普遍预防学生心理问题

集体辅导是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为载体进行辅导模式,是针对多数学生开展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另外,辅导员可以引导班集体设定集体发展目标,将每一名同学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重视每个个体,不抛弃,不放弃,促进整个班集体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和每个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通过集体辅导的开展,辅导员可以将健康身心发展的知识和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预防、发现、帮助存在心理隐患的学生。

(5)强化专业技能,科学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干预不是简单依靠交流谈话和思想工作能够解决的,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科学有效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辅导员要在工作中积极与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研究,这是提升辅导员心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思维活跃、冲动的青年学生,会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的挑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并培养自己超常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理性的接纳不同学生,处理各种事件,以自身的健康身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当代大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更要求我们注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排查、筛选及引导工作,寻找出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心理问题排查及解决机制是当代大学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建飞.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建立.中国成人教育,2007,(3):30-31.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心理小测试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