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
2017-04-19李嘉文
李嘉文
“要不要尝试横向跨越去做产品?”在触宝科技做了5年技术工程师后,朱江开始纠结这个问题。
如果把技术的提升比作打怪游戏,最开始的提升效率是每次30分或50分,5年之后节奏就变成了一分一分地上升。当了5年的技术工程师,朱江明显感觉到成长瓶颈。但是抛下单纯写程序的工作,跑去做产品经理,他又担心试错成本太大。纠结的过程持续了一年,直到对人和商业逻辑的好奇心战胜了对失败的恐 惧。
很快朱江便迎来了机会。为加速变现,公司要将主要产品触宝电话转型,从一个网络电话工具变为带有服务属性的产品。其中一个方向是在触宝电话内开辟生活黄页—一个类似于小型网站的HTML5版面。
“这只是一个大产品中的小产品,即使做得不好也不会给触宝电话带来致命打击,可以放心大胆尝试。而且这是一次完整的可以跟大量用户接触的机会。”朱江说,做好心理建设后,他大胆接过了任务。
这时候,他的角色已和做工程师时不同,他不再编写具体的代码,需要他决定的是这个“生活黄页”到底怎么做、对接哪些服务、如何变现,以及学习怎样“量化”用户的行为。比如推出一元优惠时,会吸引多少用户过来?首页广告的文字排版和图片会对点击量产生多大影响?
成为产品经理后,朱江才理解那些“产品更新”的需求是如何产生的:每当对接了一些本地生活服务商,产品端就需要更新跟进。行业同类App产品的迭代速度是一到两个月更新一次,而触宝生活黄页“一般是一到两天出设计、上线,第五天就可以搜集数据,基本一周一次迭代”。以前,朱江是执行“产品更新”的那个人,现在,他需要发出这样的指令,并决定以什么样的节奏更新。
这样的做事方式其实跟朱江的性格相悖。一直以来,朱江在行动上都不是很快。做一件事之前,他习惯于先计算这件事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反过来。但是合格的产品经理在猜对一半结果的时候就会动手,“想要知道方案是否最佳只有通过尝试。”朱江说,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花费了他一段时间。
真正的大考是2015年的双11。因为有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对接,触宝科技第一次打算加入一个“生活节”。但是除了之前对接的生活服务商,是否还需要自己单独推出一个商城?哪些部分会成为最终业绩的主要贡献者?这对朱江又是新的挑战,他要开始研究电商的商业模式,搞懂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的区别在哪里、如何管理进销存、怎样运营、如何做节日营销等。一个月后,朱江交出了成交10万订单的成绩单。
因為触宝生活黄页的历练,朱江在去年年底被委派负责整个触宝电话的研发和商业化。这意味着他要从负责一个“小产品”晋级为对公司的最大产品负责。先前的心理建设已不管用,但品尝到做产品的乐趣后,刚开始那种恐惧试错的心理就消失了。“做产品归根结底是基于对人的一种认识,这是这份工作非常让人兴奋的地方。”朱江说。
C=CBNweekly Z=Zhu Jiang
C: 你是如何成为工程师的?
Z: 我有个舅舅是工程师,他在1990年代初就有一台电脑。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计算机,那时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做跟计算机相关的事情。大学期间很喜欢钻研技术,对黑客技术和破解软件很感兴趣。
C: 刚做软件工程师时有过什么挫折?
Z: 一直以来我都对自己的技术非常自信。刚开始工作时,上司非常信任我,让我主导高通输入法的项目,当时我也非常有热情,通宵达旦地开发,但是在交付前一晚发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项目延期一个月交付。这件事让我意识到,靠谱的工程师需要有非常强的风险意识。而且一旦意识到风险,要及时跟同事以及客户沟通,而不是一味信奉自己的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C: 职业生涯的起点为何选创业公司?
Z: 老实说我2009年毕业那年正好碰上金融危机,很多厉害的公司开始缩减自己的招聘人数,甚至毁约。我那时意识到虽然大公司名气大、平台很好,但是很多时候会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弃车保帅。而创业公司赋予个人成长的空间比较大,选择一家成长性良好的创业公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