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个航天日后的中国航天

2017-04-19邢强

航空知识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载人空间站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会让中国航天在未来20年内在近地轨道上大有作为。而向更深远的地方看去,中国探月工程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喜悦。中国探月工程目标明确,其进展也非常顺利。

2016年3月21日,国务院对于工业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关于设立“中国航天日”的请示进行了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回首往事,在公元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进行太空探索的大幕从此拉开。46年过去了,那枚“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在近地点466.1千米,远地点2073.3千米,倾角为68.4。的轨道上围绕地球以110.8分钟的周期转动。如今,我们展望未来,在中国人已经实现了一箭多星、卫星导航、载人航天、载人空间站、探测月球等多项技术突破之后,中国航天在未来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航天强国 当配重箭

中国取得的太空探索成就已经众所周知,而这些成就与中国的运载火箭是分不开的。当人们在关注登上了月球的探测器和在太空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航天员的时候,是不应当忽略把他们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的。无论是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和空间站,还是在月球上甚至上月球以远的探测器,都需要依赖强有力的运载火箭。

我们可以从最近的火箭发射密度上感受到中国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以2015年为例,全世界在这一年共进行了87次火箭发射,其中中国有19次发射,占全世界总数的21.8%。从次数上来说,仅次于俄罗斯(26次)和美国(20次),居世界第3位。但是,从发射成功率上来说,中国在去年已稳居第一,19次发射全部成功,成功率达100%,而俄罗斯和美国在2015年分别有3次和2次失敗。进入发射密度第一梯队的中国已经与美俄之外的其他国家拉开了距离。(去年一年,欧空局的发射次数为12次、印度、日本和伊朗分别为5次、4次和1次。)按照这样的发射密度和今后大量的航天发射需求,中国航天在未来将长期保持在第一梯队中并将进一步把发射密度和发射可靠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在去年的19次发射中,中国将45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轨道。从数量上来看,中国一定是采用了一箭多星的技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2015年9月20日发射成功的“长征”6号运载火箭了。她以一箭二十星的成绩在其崭露头角的时候就给中国航天赢得了亚洲第一的一箭多星成绩。另外,在关注一箭二十星的时候,千万不能冷落了“长征”6号火箭本身。这次发射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秀。我国的运载火箭从此迈入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时代。新一代运载火箭无毒、无污染、动力强劲、发射准备时间短。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的“三平测发”模式使“长征”6号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干净明亮的尾焰、设计紧凑的箭体让人体会到了“航天强国”的实力。

“长征”6号的成功给了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毕竟,这样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象征着中国航天也开始进入了使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时代。在我们庆祝第一个中国航天日的时候,我们回昧新一代运载火箭首秀时的惊喜,当然更多的是憧憬中国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了。这枚有20层楼高、起飞重量为800吨左右的运载火箭矗立在我国新建成的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在这个目前中国最靠近赤道的发射场上,“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将托起中国大型航天器的核心组件,同时也肩负着托举中国人更大的航天梦想的重任。

未来,当“长征”5号运载火箭正式服役之后,中国将拥有与美国的“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和欧空局的“阿丽亚娜”-5重型运载火箭以及俄罗斯的“质子”-M重型运载火箭相同级别的运载能力。(实际上,从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上来说,未来的“长征”5号系列重型运载火箭具有争夺同级别运载火箭中的运载能力桂冠的实力。)这款运载火箭的芯级直径达5米。中国最高、最重和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等称号将会被“长征”5号火箭在最近的发射中一举拿下。“长征”5号会将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现役长征系列火箭的水平上提升2.5倍。这枚火箭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是因为其上装备的3款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我们期待着“长征”5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在那时,我们将会看到“中国推力最大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中国推力最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和“中国比冲最高的火箭发动机”联袂登场,为充满期待的人们带来无比震撼的感受。

天上宫阙 在轨实验

中国目前已经拥有的大型运载火箭以及将要横空出世的重型运载火箭为大型航天器组件的入轨提供了保证。这也就使得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人的居住在天上宫阙中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我国的载人空间站工程早在2010年9月份就获准实施了。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起点,标志着中国航天员不仅仅是太空中的匆匆过客,而是有了自己的居所,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天宫”,当然这也给全世界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机会。

在我们庆祝中国的第一个航天日的时候,正好处在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的关键一年。按计划,今年我国将会发射“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按照苏联和美国建造太空实验室的规律和我国的载人空间实验室的计划综合分析,在今年的“天宫”2号入轨后不久,就会有飞船与其进行对接。随后,我国将会发射“神舟”11号飞船和“天舟”1号货运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也就是说,我们很快将会看到中国自己专用的无人货运飞船。

货运飞船系统是任何一个想要建设空间站的国家都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无人货运飞船能够在自主对接的时候为在轨运行的空间站补充推进剂、运送补给物资。拥有货运飞船之后才意味着空间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在轨服役能力。

当货运飞船技术成熟之后,我国将在2018年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段。在进行空间站在轨建造技术的验证通过之后,陆续会有其他舱段与核心舱进行对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认识到大量具有新用途的中国制造的航天器。除了曾经多次成功往返天地之间,赢得了“中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系列”的“神舟”号载人飞船外,未来的中国空间站的每个舱段和货运飞船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代号。其中,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这两种航天器会在今年和明年的发射与实验中为人们所熟知。而将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完成建设的中国空间站则有着一系列新的名称。空间站核心舱被命名为“天和”,代号“TH”;空间站实验舱Ⅰ被命名为“问天”,代号“WT”:空间站实验舱Ⅱ被命名为“巡天”,代号“XT”。建好的空间站将具备对接载人飞船和无人货运飞船的能力,并且在航天员驻守在空间站的时候,载人飞船能够与空间站一起长期运行在轨道上。建成的空间站整体呈“中”字,配备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按照核心舱与实验舱的重量通常在20吨以上来推算,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的重量应当不小于90吨。另外,结合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和通常建成的空间站拥有10年左右的在轨运营时间来看,在2022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以中国的“天和”舱为核心的空间站或许会是那时候唯一一座在太空中正常运转的可供宇航员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的大型空间站。

广寒常驻 萤火漫步

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的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会让中国航天在未来20年内在近地轨道上大有作为。而向更深远的地方看去,中国探月工程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喜悦。中国探月工程目标明确,其进展也非常顺利。在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动的中国探月工程(代号为“嫦娥工程”)有着一个历时长达20年的长远计划。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航天人首先会发射绕月卫星,继而是发射无人探测装置,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然后运输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点,最后实现采取月球上的样本安全返回地球,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听到的“绕”、“落”、“回”3个阶段。在2007年,“嫦娥”1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成等进行了探测。随后,“嫦娥”2号的环月观测任务和“嫦娥”3号及其后续的“软着陆”与月面巡视探测任务也已顺利完成。

未来,我们期待新的“嫦娥”探测器会将月球上的土壤与岩石样本采回地球。按照现在的样子,我们预计到2017年最晚到2018年,中国就会启动并实现月壤的采回项目,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不过,实际上三步走的探月工程对于月球这颗目前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的探测来说,总是有些让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拥有了更大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之后,中国将不仅仅能够把无人探测器送上月球,而是能够把航天员甚至是大型基地建设设备运往月球并实现软着陆。

由此看来,“绕”、“落”、“回”3步走的探月工程只是更大的月球相关项目中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大胆设想一个更为长远的月球计划:将“绕”、“落”、“回”3步走归入一类,称作“探”:将载人登月,由中国航天员在月球表面进行现场探索的计划称作“登”:把在月球上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基地的计划称作“驻”。那么,中国在走完“绕”、“落”、“回”这一系列步子相对较小的3步之后,紧接着就可以迈开大步向“登”和“驻”前进。在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前景尚不明朗以及其他各国的载人登月项目还未能拥有正式启动条件的情况下,一旦中国的登月计划实现,那么中国航天员就有可能成为1972年12月11日人类最近一次登月之后最先返回月球的人。

再进一步考虑,如果计划顺利的话,中国或许还能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国家。另外,当一枚火箭拥有了向月球运输大型设备的能力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它具备了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潜力。在空间站中积累的太空长期工作生活的经验和在载人登月中掌握的超大型运载火箭的能力使得发射火星探测器乃至载人探测火星有了一定的可行性。而这一切计划开始出现的场景,或许用不着大家等到2030年。

邀游太虚 探索八荒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3日16时30分09秒,“嫦娥”2号在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掠过小行星4179,最近距离仅为3.2千米。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原本设计用来探测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的探测器在完成了既定的“考试”内容之后把探测小行星这道“附加题”也答得漂漂亮亮。

这充分表现了中国航天勇于探索的精神。而在刚刚发布不久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里,“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被明确提出。而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前沿科学的研究都是和航天密不可分的。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我们期盼中国航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航天有着承载重大科研使命,促进人类探索的能力。就在4月6日,也就是2016年的第97天,中国航天进行了今年的第4次发射,把带着19项实验任务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送入了近地轨道。

责任编辑:邢强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载人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载人大戏再开场
中国航天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