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成因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2017-04-18梁甜

科技视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贫困应对措施成因

梁甜

【摘 要】贫困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社會学问题,同时涉及到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本文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制度和人力资本等角度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并就解决贫困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第一,鼓励贫困人口搬迁;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方产业;第三,促进贫困人口非农就业。

【关键词】贫困;成因;应对措施

贫困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问题。它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社会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个人和家庭在物质方面不能维持其生存需求的状况即为贫困。2002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作出了新的含义解释:贫困不只是指物质匮乏,同时还包括知识水平教育与卫生面对困难时的脆弱性,以及表达需求的困难性和缺乏影响力。同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发表了自己对于贫困含义的解释,指出21世纪贫困指人类发展必备的机会和选择权的被排斥;这个含义解释直接影响着全球反贫困战略的重点与核心。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贫困的成因,并就解决贫困提出了应对措施。

1 贫困的原因

1.1 经济学角度

研究表明,自19世纪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出现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同时也容易陷入低水平的均衡陷阱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相对缺少,资本比较匮乏。其中,纳克斯写了关于贫困恶性循环的理论,马尔萨斯提出了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纳尔逊提出了低收入水平陷阱理论,莱本斯坦又提出了临界小努力理论,以及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都对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2 政治学角度

政治学的专家学者通过对社会制度的研究来解释造成贫困的原因。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在此制度下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资本家变的十分贪婪,导致无产阶级不但不能分享社会的劳动成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资本家的剥削。所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下的贫困是必然的。基于政治制度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消除贫困的措施就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因素。在1979年,英国著名的学者汤森提出,某些人、家庭和群体因为缺少资源而被排斥在一般生活方式之外,使他们处于了贫困的状态,这是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

1.3 人口学角度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学者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人口增长是造成贫困的根源。认为社会增长的生产资料始终满足不了几何增长的人口数量,导致大多数人都处在贫困饥饿的状态下。他把此称为人口剩余致贫论。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要用各种手段,来抑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与社会生产资料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1.4 社会学角度

从表面上看,贫困是属于物质和经济问题,但如果进入深层次的分析,则是社会文化的问题。美国学者路易斯认为,贫穷的一类人往往会形成他们这类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以代代相传,形成一种贫困文化。沃尔曼也提出,那些在贫困文化中长期生存的人,养成了一种安于贫困现状的惰性。此外,罗德曼提出了贫困情景论,以及伦斯基提出了冲突贫困观。还有包括甘斯的功能主义贫困观、瓦伦的贫困处境论、弗里德曼的个人主义贫困观、约瑟夫的剥夺循环论,都是从社会主义角度研究造成贫困问题的探索。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贫困的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制度性的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分配制度、就业制度、财政制度、社会服务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决定了社会生活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以及个人之间存在不平等分配的情况,使得某些群体、区域和个人处于贫困状态。也有人认为,我国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低下,经营结构粗放和思想文化落后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首先改变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

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导致贫困地区的主要原因。有研究通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等几个方面对农户脆弱性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中国扶贫的关键是政府要把扶贫和扶智放在一起,在物质基础上加大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大对文化扶贫的力度,有关经济资金上的救济,可以暂时让贫困人口满足最低的生存要求,但是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的投入和和提高他们生存能力,让贫困人口具有一技之长和相应的发展机会才是长久之策。

2 解决贫困的措施

2.1 鼓励贫困人口搬迁

移民搬迁是让贫困地区的人口搬迁到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去。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如果单单只依靠当地有限的资源来解决贫困问题是相当有难度的。搬迁可以解决自然环境和生活客观因素问题。所以,让贫困人口进行搬迁可以让贫困人群有了摆脱贫困的机会和可能。移民扶贫是帮助农民脱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加速城市化进程对贫困落后地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贫困地区的就业空间,使我国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转移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理念。

2.2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方产业

有些学者认为贫困地区应当依靠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地方主导产业。可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在优势,扩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其次,应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结构与方式。再者,是将大中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到贫困地区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增加贫困地区的收入。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应当以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优势,并以市场需求实现经济交换的价值。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产业,扶持地方经济发展。总之,农业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动力源泉,贫困地区应积极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改造。

2.3 促进贫困人口非农就业

消除制约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使贫困人口可以实现非农就业,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农就业不但可以直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间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缩小了工农之间的差距。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应当利用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的产业进行转移,从而解决我国三农的问题,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出一份力。经济学家厉以宁则认为,应当消除农村集体所有制的障碍,让农村的居民也有房产权、财产权等权益,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这样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向与居民消费拉动为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增加农民的收入。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诸多学者主要从不同的宏观角度对贫困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有效的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并在一定时间段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同时贫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延伸和。因此,所采用的相关扶贫措施也应当随着经济和时间的发展而有一定的调整。如今,国内外对于我国农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研究并不是十分细致深入,大多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没有结合经济现状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探索。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农业产业的升级要求。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广大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这在下一步研究中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贾文龙.“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实践及其探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701-1705.

[2]石志刚,崔旺来.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平凉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1):82-84

[3]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7-159

[4]李玉淑.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问题贡献探讨[J].林业经济,2015:54.

[5]赵勇.农业產业扶贫如何“精准”到位的几点体会[J].四川高校兽医,2015,12:9-12.

[6]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21(3):289-295.

[7]郭承尚,唐开荣.浅议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3):16-22.

[8]陈许彬.浅析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现实困境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6(1):30-31.

[9]李治国,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223(1):135-137.

[10]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6):138-145.

[11]秦德智,邵慧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动因分析——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J].农村经济,2016(5):59-63.

[12]方静.浅议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滁州学院学报,2016,18(1):38-40.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贫困应对措施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