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穿袜足迹在侦破入室盗窃案中的作用

2017-04-18曾金海吴绍强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0期

曾金海 吴绍强

摘 要 在入室盗窃案的现场勘查中,穿袜足迹也是犯罪现场中较为常见的遗留痕迹。穿袜足迹对分析确定案件性质,划定和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通过穿袜足迹的检验鉴定不仅可以间接认定人身,随着DNA提取与分析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直接认定人身的作用。

关键词 入室盗窃 穿袜足迹 分析检验

作者简介:曾金海,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凤岗分局,物证鉴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痕迹检验;吴绍强,广东省东莞市公安局凤岗分局。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127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电脑、网络等传播媒体愈发普及,涉及公安侦查手段的信息知识通过书籍、媒体唾手可得。在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日趋加强的今天,足迹仍是目前现场勘查实践中最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尤其在入室盗窃案的勘查现场中,穿袜足迹是犯罪分子反侦查手段的薄弱环节之一。对现场遗留的穿袜足迹进行物理分析和生物检验,可以推断犯罪嫌疑人特点,判断寻找袜源,甚至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对分析确定案件性质,划定和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侦查破案做出更大贡献。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将穿袜足迹在入室盗窃案现场勘查中的运用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二、穿袜足迹的提取

在入室盗窃案件现场勘查中,穿袜足迹的提取过程要以中心现场犯罪嫌疑人踩踏部位、现场出入口、攀爬路线、隐身守候处为勘查重点。当前穿袜足迹普遍的提取方法有:直接照相法、静电吸附法和胶带粘取法。另外,为了能提取到黏附在袜印上的汗液或脱落细胞等有效生物检材,勘查提取过程中应遵循“先无损后有损”的原则。

(一)物理特征提取

以室内中心现场犯罪嫌疑人踩踏部位为重点,比如承痕客体较平滑的地板或窗台上,借助足迹勘查灯,利用直接照相法提取穿袜足迹。对于因承痕客体较粗糙而使穿袜足迹反映不全的情况,可尝试利用静电吸附法或磁性粉刷显法固定拍照提取,在利用静电吸附法或磁性粉刷显法等有损提取方法前,应先考虑是否需要优先提取生物检材。

(二)微量物证提取

以犯罪嫌疑人攀爬路线和作案出入口为重点,比如管道攀爬或窗台外周围,犯罪嫌疑人往往可能会在攀爬过程因障碍物擦划或尖状物钩拉而使所穿袜子留下纱线纤维,借助镊子,利用胶带粘取法提取这些纱线纤维进行检验,从而判断袜源,对侦查破案方向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生物检材提取

犯罪嫌疑人在穿袜作案过程中,由于袜子长期与足肤、鞋内部接触,袜子外表面会黏附有脱落细胞,这些脱落细胞会在犯罪嫌疑人作案时与现场承痕客体接触,并部分转移到遗留在现场穿袜足迹表面上。另外,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多伴有紧张的心理活动与较强的身体活动,或袜子在形成足迹过程中受力大而使针织结构变得稀疏,或袜子穿用时间较长而出现破损等因素,穿袜的脚底往往会分泌大量汗液,汗液中的脱落细胞也会部分渗透袜子并遗留在现场穿袜足迹表面上。因此,现场穿袜足迹表面上会黏附有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以中心现场犯罪嫌疑人踩踏部位、现场出入口、攀爬路线、隐身守候处为重点,在穿袜足迹表面上,利用脱落细胞粘取器(如图1)或干净棉签擦拭提取生物检材进行检验,从而达到直接认定人身的可能。

三、穿袜足迹的分析检验

(一)根据足型特征推断犯罪嫌疑人特点

1.性别、体态、身高:穿袜足迹反映状况介于赤足足迹与鞋印足迹之间,但因袜子的厚度较薄,足与承痕体接触时,其隔衬作用影响较小,足的边缘轮廓形象、重压部位形象等痕迹一般能反映出来,除了需要注意袜子的大小对足型和形成步法特征存在一定的影响外,对穿袜足迹的足型特征分析检验类似于赤足足迹 。对于根据穿袜足迹所反映的足型特征进行推断犯罪嫌疑人性别、体态和身高等特点的分析检验,笔者不再做具体阐述。

2.年龄:我们通常将年龄分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和老年五個年龄段。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运动器官的形态、机能及整体协调在不断变化。足部肌肉、韧带机能逐年减弱,弹性下降,各软组织渐渐板结,足弓下降,足压痕迹逐渐由跟骨结节向周围扩展,达到一定限度后,则加快向足弓处延伸、加长,直至与跖外侧压痕相联结而重叠。这些变化会使得穿袜足迹跟压痕由小圆(直径3cm-4cm)向大圆(直径5cm-6cm)、椭圆(长约7cm-8cm)、卵圆(长约9cm-10cm)、长卵圆(长约11cm-12cm)五个阶段逐年过渡(如图2)。卵圆痕迹就是穿袜足迹的一种俗语称呼。这些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段。

(二)根据规律特点串并案

入室盗窃案现场多为出租屋、普通住宅、小区楼房等面积相对较小的场所,加上犯罪嫌疑人心理、动作、伪装等多种客观因素,通常无法提取到连续或成趟足迹,现场足迹多为单独的完整或残缺足迹。针对穿袜足迹而言,袜印反映出来的袜底针织工艺特征、袜子在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磨损特征及修补特征等袜结构特征(如图3),运用这些相对稳定的痕迹物证及其规律特点,借助足迹信息化系统,对入室盗窃类串并案件可以起到较大作用。

(三)提供侦查方向和范围

在入室盗窃案现场中,犯罪嫌疑人穿袜行走时,袜子容易被木质承痕客体上的毛刺、地面上的树枝以及所攀爬的窗台、墙壁等处的尖状突出物擦划或钩拉,使袜子纱线纤维脱落,对这些微量纤维进行检验,并结合袜子针织工艺特征进行分析,可为确定袜子的种类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利的侦查方向和范围。

(四)认定人身提供破案证据

人体赤足存在大量脱落细胞或汗液,袜子长期与足肤接触,汗液或脱落细胞会透过袜底留在穿袜足迹表面上,因此,在入室盗窃案现场勘查中提取这些生物检材非常重要,再加上DNA提取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迅猛,DNA数据库容量不断增加,利用提取的微量生物检材通过DNA数据库进行比对检验,可以做到技术串并案件、查找犯罪嫌疑人,从而直接认定人身,为侦查破案提供最有效的法律证据。以2016年11月15日东莞市某电子厂办公室发生一起攀爬入室盗窃案件为例,办公室在该工厂办公楼二楼,办公大厅与经理室之间为玻璃墙面,犯罪嫌疑人穿袜攀爬至天花板,并从天花板洞孔攀爬进入经理室盗取财物。经现场勘查,在经理室玻璃墙面发现遗留的穿袜攀爬擦蹭痕迹,经理室瓷砖地面上发现遗留的穿袜足迹(如图4),利用脱落细胞粘取器提取玻璃墙面袜印表面上的微量生物检材进行检验,再通过DNA数据库比对,成功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并抓获归案。

四、讨论

穿袜足迹物证作为形象物证的一种,在入室盗窃案件侦破过程中,对提供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技术串并案件,判明法律责任以及提供诉讼证据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公安机关科技强警战略和不断深化的信息化探索,是刑事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基础。犯罪现象的复杂化向传统的以宏观痕迹物证为方式、以供述证据为中心的侦查手段提出了挑战。刑事技术部门要高度重视微量物证和生物检材的发现、提取工作,加大微量物证和生物检材的分析仪器投入和分析检验力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比对检验数据库,紧密结合“常规物证”、“微量物证”和“生物物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不断引进新技术,更好地发挥痕迹物证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卫平.足迹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2]史力民、马建平.足迹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