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合文章 加快三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
2017-04-18詹小光
詹小光
支点就是把动力和阻力融合在一条线上的点。这是力学意义上的支点。“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之后,战略支点、战略支撑平台的概念已随之产生,战略支点国家、战略支点城市等等不一而足。这个“战略支点”中的“支点”概念借鉴了阿基米德力学中的“支点”概念,有支撑、关键、撬点之意,也有位置突出、辐射力强、参与性强、双边或多边水平高、安全系数高等蕴意,更有“以点建线、以线带面”的意境。在“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主要门户。”语句中,战略支点也包含了门户的意思。
近两年,三亚也在酝酿尝试提出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南海门户城市等。在2016年11月的中共三亚市七次党代会的报告里正式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努力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努力建成面向南海、服务南海的海洋城市;努力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生态城市;努力建成包容共享的民生幸福城市。由此,三亚争当“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的“剑”亮出来了。
一、三亚建设战略支点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三年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实践过程中,我国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构建与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对接与耦合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投资和消费,发掘市场的潜力,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了沿线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带一路”切合了亚欧非的古文明融合线、开拓线的历史轨迹,是以塔里木盆地为重要枢纽的东西两侧人类交往、交流、融合、开拓过程中形成的,为此,我们可以设想在修复“塔里木海”和修造“人类塔”、建设海上绿色家园和“人类驿站”的过程中,开辟出“一带一路”的新型融合线和开拓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新疆是“一带”的门户和支点,海南是“一路”的门户和支点,并且可以把修复的“塔里木海”和修造人类塔、建设海上绿色家园和“人类驿站”作为各自的叙述故事和抓手。这样,海南就把“一带一路”、南海经略和海洋大省的开发战略融通起来了,内连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港澳往开拓线上延伸汲取动力,外拓东南亚10国往印度洋、非洲方面进取克服阻力,在动力和阻力交错平衡中融合发展。
三亚更是如此。三亚提出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是以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三亚海上新机场、崖州湾新区、南海佛学院等为载体的,由此,加强与海丝城市特别是澜眉国家城市(澜沧江——湄公河沿线国家城市)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打造命运共同体。所以,三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性质是融合,在自身定位的项目中与沿线城市和国家相互对接,实现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在把自身优势和项目放大、辐射中实现开发包容、共建共享,从融合发展中走向共享;在自身优势和项目的的发挥、建设、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地释放活力、动能和收获红利,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利益以造福于人民。
所以,“一带一路”为三亚带来的机遇是融合发展,而不是拼实力、抢项目的机遇;“一带一路”为三亚带来的挑战也是如何把握好融合的高度和契合点,以实现站位高、标准高的目标效益最大化;三亚要以自身融合来传导与外界的融合,在融合中积聚和释放力量,把动力传导上去,把阻力克服下来。因此,三亚战略支点的性质定位便是融合,避免碎片化式发展,避免地方化、自恋化倾向,在融合中实现共享。没有融合,也就没有了三亚的战略支点。
二、融合:三亚战略支点的性质
从现实来看,三亚是座旅游城市,目标是国际化精品城市,地理与气候特征是热带。对旅游的全过程理解可以用“穿越、体验、融合”来表达,穿越可以是时空穿越,也可以是文化、思想、心灵的穿越;体验是对穿越的期望及穿越过程和收获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物质的享受,也可以是精神的享受,可以独享的,也是可以分享的;融合是旅游的一个节点,既是上一程旅游的终点,又是新一航程的起点,是一次体验的完成和“正果”。搞旅游的,对穿越和体验并不陌生,而进入到“融合”境界却并非易事。三亚的旅游却注定要进入到“融合”境界,这是地理、历史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更是新的发展理念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一)军民融合
2017年1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军民融合就是不搞军事建设和地方建设两张皮,而是统一于国家、地方和人民的发展之中,避免军备军事的竞争拖垮国家经济和人民的幸福,避免军备发展和军事设施落后于时代科技的活力和人民的创造力。三亚的军民融合就具有典型的意义。
1.航空母舰港
三亚建设航空母舰港已经不是也不应成为秘密,各类媒体广为报道,而天上的卫星“眼”已大致精確到“米”级了。但三亚有航空母舰港确是奠定了三亚重量级的战略地位,不仅仅是对南海、中国乃至“一带一路”有战略重要性,而且也具全球战略意义,因为全球的航空母舰港也只有二十几处(见下图:航空母舰港全球分布图),中国见诸于媒体的也只有青岛、三亚两处(建成的)。
从人口规模上,三亚是个适中的拥有航空母舰港的城市,比美国的诺福克军港(停5艘航母)、俄国的航母港城摩尔曼斯克、日本横须贺的航母港的人口都要多一些,比美国加州的圣迭戈要少一些。一座航母港,本身就需要人口产业和诸多基础设施的配套,况且三亚及附近还拥有核潜艇、航空兵机场等众多的拱卫,其战略地位自然重要,是我们经略南海、出太平洋入印度洋、开拓欧非陆海的支点所系。
三亚要与航母港融合发展,充分贯彻中央和习主席的军民融合发展思想,克服“两张皮”、“互不靠”等传统僵化思维模式。三亚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更好的为航母港发展提供支撑和“隐于市”的场所;航母港与全球航母港的交流互动和保障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三亚带来动能、知名度和促进国际化。
2.海上新机场——航空港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机场是日本在1975年建造的长崎海上机场,而前些年三亚南中国海开发创意研究会为了经略南海而研究提出的海上三亚新机场的创意,现在正走向现实。三亚这座拥有6条跑道(可四面八方起飞)的海上机场,无疑为南沙、西沙海上机场提供了依靠,为融合东南亚、大洋洲提供了支点,更给力三亚国际地位的巩固,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必将跻身于世界级海上机场行列。
预计2020年达到起飞条件的三亚海上国际机场,投资将超过千亿元,填海30平方公里形成24平方公里的海上陆域面积,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6,000万人次,将在提升三亚接待世界各地旅客输送能力的同时,也將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空航天军事能力建设与和平保障能力提供支持,必将成为军民融合的又一典范。
3.邮轮母港
三亚的邮轮母港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2013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三亚凤凰岛邮轮母港的视察,更加速了三亚邮轮母港的后续建设,也提升了三亚邮轮母港的战略定位。无疑,邮轮母港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具有较强的推动力,母港的经济收益一般是停靠港的10-14倍;但更为重要的是,三亚邮轮母港可以更深度地补充完善三亚航空母舰港、海上三亚国际机场的军民融合功能,提升军民输送能力、救灾能力等。世界著名邮轮母港分布见图。
4.南山渔货港
三亚在实施“三港分离”时,把货运港、渔港搬到三亚的南山、保港。三亚的码头货运量是很小的,仅用百万吨级来计量,地位并不重要,因此,我们在策划、规划创意产业园(创意新城)时,并没给其留下多少发展空间,也取消了港口工业区的功能布局,但若其作为军事功能备用配套方面来考量,自然有其重要的作用。三亚的渔船码头甚至比货运码头的地位更加重要,这也是从经略南海、军民融合的视角来考量的。因此军民融合和为航母港、航空港、邮轮母港的备用能力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来研究运营南山货、渔码头,更具战略意义。
5.解放军301分院
301三亚分院是解放军总医院异地建设的唯一分院,尽管是对地方开放的,也为游客提供医疗服务,但其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中国的诺亚方舟医疗船提供南海区域的陆地保障,服务和服从于南海军事斗争的需要。三亚301分院极大提高了海南地区的医疗水平,也带动了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落地三亚的积极性,实现了军民医疗融合的局面。军事医院对人民的开放并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和平的宣示,对引导国际安全与和平有示范作用。军民医疗融合的深入发展,不仅综合提升了三亚的医疗能力,又是对经略南海和服务军事斗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6.土地与基础设施
三亚军事用地布局要逐渐适应新军事战略和核威慑信息化战争的现实需要,改变传统的拒敌门外沿海线状布局,改变军地不相容的“军事禁区”观念,以军民融合思想,重新调整军事用地结构和军地关系布局,藏军于民,民融于军,实现军民共享共建的基础设施系统和土地规划布局。海棠湾、亚龙湾的军地规划要进一步紧密化,实现基础设施的融合贯通。从安游、大小东海到三亚湾可重新调整土地布局关系,一些不一定沿海摆放的(如机场、军事与后勤机关等)可向北部山区如育才、雅亮、保国农场一带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贯通沿海道路系统,释放一批优质滨海用地给地方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以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带动北部的发展。总之,军队与地方的土地及基础设施的能力要发挥作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就须要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发展。
(二)产业融合
夯实三亚产业发展的基础,壮大三亚的经济实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提供示范、带动力和合作的平台,才是战略支点建设的重要方面。海南的经济总量比较弱小,三亚在海南已排在了儋州(含洋浦)之后,海口第一,儋州(含洋浦)第二,三亚第三。而要使三亚经济从过度依赖旅游房地产走向更健康的产业体系,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
1.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给美丽的三亚插上文化的翅膀。实现三亚文旅融合不是没有口号和想法,而是缺少鲜明的主题、系统的项目载体和有力的举措,还停留在或满足于景区文化的阶段,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产业尚未有突破性的发展。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创意产业,包括动漫、设计、智能低碳制造等,三亚自2005年始就有了摸索、探索的起步,只是举措不大,争议繁多,落实不力,有如孙悟空摘桃子似的,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集聚规模。但我们有了创意产业园(是国务院文件中肯定的产业方向)和动漫产业基地,还是静下心来尽力把它发展起来,就像抓阶段中心工作那样肯举全市之力和有定力;就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主要领导要抓最难啃的骨头、最难办的事情,三亚的产业发展肯定就会有更大的起色。实现三亚的文旅融合,可深挖边疆开拓、民族融合、小康和谐、先进富裕、美丽风景的三亚之根,吸纳中外海洋文明之精华,丰富和升华三亚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打造文化论坛和寻求与三亚旅游化改造相向结合的形式,释放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能量,在融合中实现文化产业的成长。
比如我曾设想,依托创意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动漫基地里已有发展势头的企业力量,采用虚拟现实及动漫卡通技术,升级三亚城市设计,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和城乡街景风貌。
2.农旅融合
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中,可否找到好的农旅融合的产业途径,是值得期待的。三亚有南繁技术和地域优势,有热作资源优势,不通过与旅游的结合也是可以找到产业出路的,只是与旅游的融合可能更容易发现商机,形成产业项目的机率会更大些。农业可以为旅游产业提供食品原料,可以形成旅游加工产业链。农业本身也是观光旅游体验资源,如三亚打造的“国家水稻公园”。农村还可以提供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三亚的农业农村农民,还可以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发表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影响力,做好发声源地品牌,打造“小康和谐”型的各类风情农村集镇,打造“幸福像朵花”主题公园。三亚还可做好大农业发展概念,形成南繁、南海渔业、热作(如水果、高经济性植物等)的国际合作交易平台。
3.科旅融合
让科技产业成为三亚的一大支撑,是三亚新一届领导提出的口号,能不能落实,还得看如何作为。三亚做过大化工、大化肥兴市梦,已做过建设微电子(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梦,发展IC、IT产业,虽没做得成,但毕竟也留下前人的痕迹,后人可鉴。走科旅融合的路,某种意义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三亚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太强大了,以致于任何偏離旅游主业的想法都视为大逆不道。好在我们在创意产业园、动漫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探索实践中已有这方面项目的案例,动漫、互联网科技、通信、智慧城市、3D打印、纳米技术乃至无人机的智能柔性制造研发,都是有基础的,只是很容易被忽略和边缘化而已,未被主要领导关注和重视,没有成为中心工作和没有举全市之力的措施。但要实现科技产业成为三亚的一大支撑,不仅是创新口号,更是战略支点硬实力打造的必然要求,是军民融合的需要。因此,既要总结经验教训,又要有宽容试错、容许失败的胸襟;既要有得力干将和卓异人才队伍的形成,又要有主要领导把难事、长远之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的担当,这样,三亚在科旅融合中实现科技工业产业的兴起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
2016年,三亚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82亿元,而全市实现的地方生产总值仅约478亿元,即大量投资并没有为地方GDP的增量做贡献,没有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从而成为带动力量。这就为科旅融合等产业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创投3D打印空间,把酒店投资中的大量创意产品、工艺品、园艺品等变为本地的生产力和打印产品,即会增大投资在地方发展中的贡献力量。
4.经略南海产业的融合
作为战略支点,首要的是融合福建、广东、广西和港澳台的力量,去扛起国家南海经略的担当。经略南海产业的融合,三亚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国家布局了热带海洋学院、国家深海研究所、国家遥感卫星中心(产业园)等一系列机构、基地,为实现海洋科技发展、海洋保护、海洋开发等奠定了基础。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是面向蓝海的近、中、长期的项目抓手是什么,三亚如何利用航母、航空、邮轮三大母港的优势,在经略南海产业融合中壮大自身的硬实力。只有自身强了,谈什么战略支点、国际合作,才能处于主要地位,不然,很容易沦落为一句空话。
(三)文化融合
战略支点之文化融合,可借鉴和学习曾兴起于中国盛世而现流行于东南亚、日本的“沉香文化”的智慧。沉香的结成,内因是白木香树及其树脂腺、木质条理,外因是白木香树及其“伤口”、虫蚁食咬,结香是兴起于外因成就于内因,在机缘巧合、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化解了这系列矛盾,统一于外形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的沉香体内。用沉香文化来融合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南中国海纷争,是文化融合的大智慧。域外国家的起哄、砍伤、咬窝,与域内国家又矛盾又相依之间,形成了南中国海纷争复杂的局面,是“一路”的瓶颈和主要阻力所在。纷争的伤口为我们营造新局面提供了契机,纷争的虫蚁咬食是我们加快融合的动力,无论树木、树汁、树质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相融、相解、相顺才能更好地化解愈合伤口,驱虫蚁而不伤虫蚁,互相生而不相害,才会形成“沉香”之结局。
南海沉香文化本质上是在矛盾纷争和互不否定中的融合共生,化腐朽为神奇,化怨为恩,奉献民众。运用这一文化原理,来融合南海的纷争,即倡导要互相不排斥、不否定各当事方的诉求、声索,都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问题的本质,说清楚差异,理出可能达到的契合点,以此重塑各自国家的民意,逐渐走向内因矛盾的融合。从外因矛盾上来看,要理清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大国战略及相应的价值主张趋向,理解、尊重、包容对方关切,欢迎善意的劝解和引导,变复杂矛盾为对立中的统一,逐渐把外因矛盾与内因矛盾进行交相融合,变为一个正向、正能量的利益相容混合体,服务促进海洋环保、科研、开发事业的发展。
实现文化的融合,立足于自身,放眼于周边,宣扬南海沉香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战略支点的定力与融合作用。在三亚已正在兴建热带海洋学院,南海佛学院也即将落成运营,已有南海沉香文化促进会之类的民间组织,这些都是弘扬文化融合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我们要运用好这些载体,发挥好这些场所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文化融合的重要战略抓手。
三、实现融合的策略建议
(一)避免碎片化,增强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融合性。近些年来,三亚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双修”、精准扶贫、创文巩卫等有力的举措,三亚的城区、景区、度假区更美丽了,三亚的乡村及城乡的融合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涌现了像中廖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典型,初步改变了乱搭、乱建的景象,缩小了景区与农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的环境差距。根据三亚战略支点城市性质的规定性,在今后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更注重整体打造,实现规划建设的融合,硬件建设与软件运营的融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力避碎片化式的工作思路和碎片化的城市建设运营。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二)避免地方化,提升城市站位和国际化、精品化水平。形成三亚城市特色并不意味着三亚建设目标的地方化,而是站在支点城市、全球化城市这样的站位高度,来打造三亚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而国际化、精品化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也没有公认一致的评价指标体系,“化”本义就是一种进程,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初级的三亚国际化精品城市推向更高阶段或高级化。我们需用战略眼光来审视提升三亚国际化、精品化的历程、标准、理念、样本、方法、途径、项目等,力避“井底之蛙”式的沾沾自喜,力避地方化境界的“夜郎自大”。
(三)避免自恋化,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三亚开放发展的方方面面。三亚不仅是三亚人的三亚,而是本地居民、外来移民、国内外游客的共同家园;三亚的发展已不是“关起门来自家的事”,而是事关国家战略、全球格局的大事。所以,一方面要提升三亚全民的文明素质,培育市民国际化视野和精品意识,克服“差不多”思想,树立起开放、协调、包容的城市融合精神;另一方面,要用好各方面人才,敞开胸襟、广泛吸纳各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三亚的政府管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这是一项历史的任务。
融合—三亚战略支点城市的性质,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实践,更应该成为理解“一带一路”的广泛的共识。
(作者系海南省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