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赢川陕老区核心区域脱贫攻坚战

2017-04-18冯键

中国扶贫 2017年7期
关键词:全市贫困户攻坚

冯键

四川省巴中市是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作为典型的贫困地区,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抢抓“脱贫攻坚区、绿水青山区”的双重机遇,坚决扛起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和“八七”扶贫攻坚精神,全面打响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经过检查验收,2016年全市共退出贫困村215个、减贫9.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7.65%。

直击突出问题 扎实推动脱贫攻坚

“病”的问题,分级诊疗和一站式结算并举。巴中因病残致贫占比高达67%。制定出台《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办法》,采取“四个到人”(医疗队伍诊疗到人、常态随访管理到人、绿色通道治疗到人、特惠政策救助到人)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分级诊疗、一站办理、分类扶助、整合资金、政府兜底”的原则,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县域内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住院医疗费用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个人不缴纳住院预付款,出院时只需结清个人应负担的医疗费用。

“住”的问题,新建和改造并举。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对无房户、危房户实行新建;住房主体框架安全的,通过“六改一护”(改房顶、改自来水、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改院落周边环境,维护墙体),解决防风漏雨和功能提升、居住环境改善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2万户,将有18.2万贫困人口搬入新居。不属于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的,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险政策,进行改造或新建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

“收”的问题,产业和就业并举。依托特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让贫困群众能够享受“金山银山”的回报。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累计回引在外成功人士1.2万余人,创办经济实体2800多个,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5万人。实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贫困户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2016年全市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学”的问题,助学和防辍学并举。建立贫困户学生数据库,逐一落实贫困学生助学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困辍学或上不起学。每年寒暑两个学期,全市均通过市、县(区)财政和社会捐助落实资金800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15000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家”的问题,牵线成家与同心建家并举。在“成家”上,动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当“红娘”,增加贫困对象娶上媳妇的机会。在“建家”上,倡导建设具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让独居老人与儿女合居合住、几世同堂,让空巢老人邻里相望、互伴互助。在“家风”上,倡导弘扬新乡贤文化,通过评选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有影响的农村贤达,培育良好家风,弘扬公序良俗,形成文明新风。

“基础”的问题,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并举。坚持连片规划、整体推进、平衡发展,解决带有共通性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问题,为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打牢基础。2016年,全市新建通村道路995公里,60%以上的贫困村实现了社社通硬化公路;新建123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6.18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0%的贫困村实现了农网升级改造;光缆通村率超过85%。全市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探索破难路径 有效推动脱贫攻坚

创新建立“一本账”记账机制,解决“脱贫有据,合理收支”的难题。全市所有贫困户都建立了月收支登记“一本账”,同时保持记录的连续性,做到月记录、季分析、年评估,精准判断帮扶成效,实现脱贫轨迹、脱贫成效、评估验收“一本清”。依托智慧巴中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平台,开设5大板块10项模块,对接国家、省贫困数据,实行市县乡村四级动态管理,同步开通公共查询、手机APP应用终端,对精准扶贫进行实时更新、跟踪监测、科学分析、阳光监督。

创新探索土地增减挂钩试点,解决“农村资源盘活”的难题。统筹资金,激活市场,探索“引资投入政府回购”“企业投入指标分成”等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增减挂钩、投入新村建设,对拆旧及附属设施按建筑类型和面积给予建房补助。将增减挂钩项目立项申报和扶贫新村建设规划布局结合起来,把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增减挂钩项目范围,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等基础配套水平。跨市流转,改革破题,率先探索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跨市流转。同时,积极探索把农村的人、钱、房、林、集体资产等闲置资源盘活。

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针对居住在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基础设施配套艰难区等地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议三审”锁定对象,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市向省农发行贷款39.9亿元,作为此项工作的启动资金,精准搬迁、科学搬迁,实现安全选址与可持续发展同步。实施搬迁对象产业“增量奖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等方式,既突出“产业随着新房走”,又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就业门路,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创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解决“用好钱管好钱”的难题。针对财政涉农资金渠道分散、到位时序不一、使用监管难等问题,明确规定统筹整合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经常性支出,将资金投向细化界定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农户补助4大类18个小项,整合涉农项目42个,保证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以资金来源计划倒逼县(区)细化完善脱贫攻坚规划并转化为具体项目,按年度分轻重缓急实施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乡(镇)、补助到户,实现资金运行高效。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解决“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难题。分级设立基金,市、县(区)政府每年共同出资设立75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并分别按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余额的2%、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改革评级授信,创新“信用评价体系”,全市8.58万户贫困户获得评级授信,授信额度25.11亿元。创新金融产品,拓展金融扶贫新业务,发放“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巴山新居贷”“惠农兴业贷”,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达121.5亿元。对自主创业的贫困户以及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财政给予专项奖补,银行增加金融授信。2016年向全市新增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6亿元。

汇聚全民力量 协同推动脱贫攻坚

强化担当精神,传导党政责任压力。对贫困村实行1名县级领导挂联、1个部门帮扶、1支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员和每户贫困户都有1名党员干部联系的“五个1”+“1”帮扶制度,环环传导压力到村社、驻村工作组和帮扶党员干部,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建立巴中市脱贫攻坚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决策、资源调度、监测反馈脱贫攻坚。加强脱贫实效考核,建立问责激励双重机制,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加强督查问责,促进落实,发现问题,严禁“虚假脱贫”“数字脱贫”。

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对象内力。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宣传教育抓“扶志”,引导群众“立志脱贫”,树立懂感恩、知奋进、脱贫为荣的思想,促进“精神脱贫”。采取定期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办法,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新型农民,通过“扶智”让贫困户走上“能力脱贫”之路。同时,组织贫困群众到发展较好的村学习参观,让贫困群众“看一看、学一学”,营造“比学赶”的氛围、形成“传帮带”的格局。

整合帮扶资源,汇聚社会各界合力。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实现每个村都有干部驻、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联。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发起人大代表“脱贫攻坚再行动”和政协系统“百千万 (百企千人帮万户)脱贫帮扶”活动,帮助群众制订发展规划、落实致富项目,结对帮扶贫困户11698户。组织开展“扶贫好人、扶贫爱心企业(组织)评选”“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活动,动员企業家、慈善家、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村企联姻、联动、联建,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吸引社会扶贫资金12.35亿元,有13.8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全市贫困户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