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诵读:塑造智慧人生

2017-04-18王炳岭

教育 2016年50期
关键词:读经国学读书

王炳岭

河北省临西县第三完全小学始建于1947年,是临西县最小的小学之一,曾取得辉煌的办学成绩,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打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寻找学校发展的新动力,是学校一班人长期思考的问题。

勇于承担教育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人类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知识、塑造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的人格,从而使他们成为博学、会思、爱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对道德建构的忽视,社会中也出现了异化的读书观、物化的婚恋观、啃老、投机等现象,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盛行。这些问题不断地叩问教育的责任。身为校长,除了思考如何引导教学外,应该更多地从宏观层面上坚持教育所应坚持的方向、坚守的原则。教育必须承担矫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风气的责任,以更开阔的视野,把培养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灵魂纯净的人作为教育的基本导向和追求。

用经典滋养孩子心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奇葩芬芳。国学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三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爱国至上、仁者爱人、孝亲敬人、修身克己、知耻守节、清廉自奉、天人合一”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斗,使中华文化刚健相继。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厚的土壤和思想源泉。这些精神的传承,都可以通过经典的诵读达到。

打造读经诵典特色学校

编辑《诗经诵典》丛书 为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决定把“国学”引向课堂,每周每班安排一节“国学课”,并编写了一本适合今天学生诵读、能和时代接轨、充满正能量的“国学经典”教材。共设置了20课,每节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经典名句1-6句,大都选自“四书五经”;第二部分为经典的名诗名文,其中经典名句和精典名诗、文中的难字都加以注释,全部内容都有翻译。本学期,学校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编写成了“国学诵读”系列丛书。其内容更加丰富,既吸取传统童蒙教材的内容,又选取其他儒家经典的内容;除了注释、翻译外,还增加了有关知识链接;丛书分年级编写,每年级分为两个学段,每个学段编选15课的内容,形成了学校独特而丰富的“诗经诵典”国学教材体系。

规范诵读操作步骤 孔子有“敬圣人之言”之说,古人读书前都要焚香、沐浴、更衣、净手。以色列人对书的态度也非常虔诚,他们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圣经上让孩子舔,从味觉上让孩子懂得读书是甜蜜的。对书的崇拜是对文明的崇拜,对书的敬畏就是对文明的敬畏。鉴于此,本校设计了《读经诵典》的教学要求及流程:

首先,读经诵典是庄严的日子,这一天要求學生手脸要洗干净,同时穿戴要整齐。

其次,诵读的姿势要端正,精神要肃穆,最好有专门的教室,若没有要清理干净书桌上的全部东西,学生自备读经诵典的夹子。良好的诵读准备、肃穆的诵读气氛使学生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从而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最后,具体步骤:第一步,矫正姿势,必须站立,眼睛平视,双手托起经典诵读夹。第二步,一个学生领读《读经诵典前奏曲》,全体再轻声诵读,配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声音不要太大,语调要舒缓。第三步,关闭音乐,复习背诵或齐读上一次内容1遍,由教师或学生领读新的经典内容2-3遍;如果是两部分及以上,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读。第四步,学生坐下看译文2遍,标记生字。第五步,学生站着齐读3遍。第六步,学生坐下再看译文2遍。第七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男女生共诵;也可以采用两人对读等形式。第八步,音乐响起,默想刚刚诵读的内容——注意从文字到画面,从道理到现实。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关键是让学生有兴趣,有感觉。最后试着背诵直至下课。

多种实措施化行为 凡是可利用的空间,都设计国学故事。在教室前的墙壁上张挂古诗词;在课间操、升旗仪式上开展班级古诗文朗读展示;班级举行国学朗读比赛,每学期进行国学学习征文比赛;和家长联系,提倡亲子共读,评出亲子共度模范家庭,把国学诵读传播到社会等等。多措并举在学校内外构建了一个国学诵读的良好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的国学氛围,学生浸润在这气氛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国学水平,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学校自开展“读经诵典”活动以来,学生提高了读书的兴趣,言行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日常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孩子们变得更文明、更懂事、更孝顺,同学之间更加友爱,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此外,学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读书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学校读书的风气逐渐形成,为学校“书香校园”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第三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读经国学读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我爱读书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我们一起读书吧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