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和我对视吗?
2017-04-18如梭
如梭
小A最怕走筆直的路。那长条一般、没有任何遮挡物的路就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雷区……呃,这个比喻稍微有点夸张,你们可以把它当作小A内心的恐惧。
实际上,小A的恐惧并不来自路面,而是随时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避无可避地打招呼。
“我害怕和别人对视,害怕打招呼……”每每想到这,小A就觉得自己弱爆了。然而这种心理,很多人都有。
[一] 你简直无法想象看到熟人时,小A的大脑会经历怎样的翻腾:
天呐,我看到熟人了——他还没看见我,我要不要现在打招呼——目测我们的距离处于不远不近的状态,这时候打招呼,余下的距离我该微笑着、挥动着手跑过去?那样好像傻瓜——怎么办,已经很近很近了,我要怎么笑才最合适——天呐,他看见我了——眼神交流到了,应该圆满了吧?
不,一点都不圆满,至少在熟人看来,这样的表现糟糕透了:从一开始,小A就眼神飘浮、脚下迟疑,直到走到近前、避无可避时,才挑剔地露出个笑容。先不说这笑容多么勉强,就冲这“嫌弃”的态度——显然他给熟人留下了不太美好的印象。
[二]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对上面的内容感同身受,那么遗憾地通知你,你大概有一点“眼神交流恐惧”了。这是一种碰到半生不熟的朋友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造成的精神紧张。
这种紧张虽然不是病,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形象——谁能看到你面无表情之下那颗火热的心呀!
为了拯救自己的交流圈,广大体验者给出了无数实践方法,例如路上一直看脚下啊!看天空啊!看手机啊!
一位网友说:“每次看见有同学或者老师走来,我先掏手机,边走边看,或者假装接个电话。此刻的眼神和表情要到位,作认真思索状……等距离拉近五六米时,再把眼神往对方身上定一定,好像你忽然看见了,然后惊喜地打个招呼……”
嗯,此法虽行,但容易累得慌。而且,你在学校掏出手机试试?
还好,应广大眼神交流恐惧症“患者”的诉求,有两位心理学家给出了办法:
Jeremy Nicholson教授建议,提前做好准备,注意在公众场合时面带微笑,把眼神放柔和,让眼神交流更舒畅一点。
Ronald Riggio教授给出一套精准的程序——在相距不到十米时可以简短对视,到相距三米时再次对视并通过微表情交流,之后就可以自然地从对方身边走过。
通俗地说,就是走在路上,随时做好遇到熟人的心理准备。无论路上遇到的人是谁,都先学会用眼神告诉对方:我看到你了,我在微笑,你看出来没?(表情功力不佳者,建议用肢体表现。)
当然,咱们也可以换个方式去想:抛开对自己的“招呼”能否得到对方满意的顾虑,抱着“也许会失态,但我才不在乎”的无所谓精神,鼓励自己大胆笑起来,挥起手来,也许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虽然看起来模样疯狂,但至少能拿到一个“这孩子虽然傻乎乎的,但是挺热情”的印象。
这样也挺好的,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