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017-04-18石佳庆
石佳庆
当代孩子的成长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伴随他们成长的不只是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还有更加诱人、更加个性化的互联网。在高速运行、信息充裕的网络世界里,他们享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和自由发表言论的快感,获得了各种各样带有刺激性的信息,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心理复杂程度有时甚至是成年人都不能比拟的。在这种成年人都不能自如掌控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些父母所不能理解的心理问题,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另外,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虽然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聚集了许多有利的成长条件,但也带来了诸如接受过分宠爱、缺少同龄群体、背负过高期望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容易使他们形成孤独自私、不敢接受挫折等不良心理品质。那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所谓“雷声大”,就是口头上喊得比较欢,似乎重视程度很高,事实上呢,落到实处的比较少,具体措施不多,收获的成果更小,这就是“雨点小”的所指。说到具体表现,笔者归纳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仍然主宰着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教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从教师、学生到家长,极少会有人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少。学校过多地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师资培训、编写各种教材和办刊物等方面,真正有针对性的、分地区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则少之又少。第三,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素养都比较欠缺,无法随时帮助学生调适异常心理。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性比较低,社会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不能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较晚做借口,来逃避问题,一定要深刻反省,检讨造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难题如何破解
要使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困境,必须转换思路,切实研究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筆者提出“返本开新”的理论模式。“返本”是指回返到原本已使用过的套路。事实上,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或已认识到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开新”是指根据新情况特别是当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心理认识状态开发出新的方案,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返本开新”的模式既立足于传统,又照顾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应当能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出一条颇有价值的路子。
“返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思想舆论宣传的传统优势,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另一个方面是恢复和强化传统的课外活动,整合学校德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新”的内容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要立足现有资源,搞好系统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要借鉴外来经验,做好深度开发,做出个性化的行动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精细化并不是编写一本教材那么简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实效性的考察,即学生通过受教育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现实需要把学校德育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借德育资源之力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实现“双赢”。
要看重媒体的“良心”
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各类传媒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极端的心理个案不宜大规模公开报道,更不应拿来炒作,传媒要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电视和网络首先要端正自已的态度,切不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置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于不顾。报纸和杂志虽然对青少年的影响相对弱些,却也不可把关不严,忘却自身责任。
媒体的行为虽受法律的约束,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要靠行业自律。在报道青少年学生的异常行为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力求不产生大的负面效应。媒体的“良心”支撑起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现在,更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高碑店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