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也需要攻略
2017-04-18陈雪梅
陈雪梅
教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具有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教学研究是以全体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一个学科、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主要途径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活动。而建构内涵式发展条件下的教研文化,必须基于课例转变教研行为方式,使教研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得通过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来实现。这种条件下,观摩、研讨、讲座、反思等教研行为被赋予新的特征。
由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学生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就是从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吸取教学经验及教学技巧。然而,一直以来,教学观摩更重视教师的教。上课教师教学的技巧、策略、模式,甚至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都成为教学观摩中津津乐道的内容。其实,这是不太好的。一堂好课,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一场有效的教学观摩,也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观摩,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和学习障碍,并从中获得教育灵感与智慧,这应该是教学观摩的主要内容。
由切磋教法转变为共建学法
研讨,应该理解成教师为解决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而举办的集体协商活动。就教学而言,研讨起码覆盖两个方面:一是切磋教法,着力化解教的障碍;二是共建学法,着力化解学的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讲,课例研讨教法,离不开对其他教师“评头论足”,必须就哪里教得好、哪里教得不好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常见的研讨方式。事实上,对教法研讨的结果,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教无定法,每名教师可能都有适合自己的教法,在这个上面过多讨论毫无价值。
教学研讨为造就精彩课例而存在,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学法问题,应该是群策群力去探寻一条路子,帮助学生越过学习障碍,更好地做到“会学”。课题研究中,学校尝试以学科组为单位,推动教师共同为所要面对的学生“谋划”学习,无所保留。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每名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围绕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起努力想办法、建模式,这有利于形成学术氛围浓、攻关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由理论指导转变为经验分享
学校举办讲座是常见的教研行为方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座是为了“扩大认识”,听取讲座,或许更能获得对事物焕然一新的见解,对于自身的提升是有益无害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常常“请进来”,即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其中也不乏这种现象,教育专家讲的时候老师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真在教学实践中做起来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专家讲的多是理论层面的东西,用理论指导实践,还有一个联系实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比较难把握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避免讲座的“高大上”,推动讲座向经验交流转变。在同一个学校,尤其对于任教同年级的老师来说,他们有相似的工作背景和相同的工作对象,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方法与技巧、观点与灵感等,对另一名教师来说可能至关重要,帮助他少走弯路,甚至帮助他应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挑战。
由自我改进转变为借鉴颠覆
教研行为的第四种方式——反思。如果说观摩是基于事实的行动研究,研讨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讲座是基于优势的行动研究,那么,反思则是基于缺陷的行动研究。一般来说,不论是预测性的课前反思、监控性的课中反思,还是批判性的课后反思,都是对课例中不足的清醒认识和有效改进。較常见的一类反思是教师基于自我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由此发现自我的教学缺陷与不足,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使自己接下来“导演”的课例更加完美。这样的反思是继承基础上的改进,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也往往局限于自我设定的框架。
其实,反思不能局限于“自说自话”。有时候教师苦苦追寻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不可得,反而在某一次阅读中却突然发现,别人早已写在书中了,或者在一次考察学习中突然看到鲜活的事实了。因此,在反思中教师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结合他人的经验。将他人的先进理念与做法作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找到新的突破口与生长点,突破旧的认识框框,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种反思可以是“借鉴条件下的整合”,以“集成”方式实现再造;也可以是“颠覆情况下的重构”,在“空白”处找到再造途径与方法。
教学研究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确立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讨的兴趣,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基于课例更多关注学生,更多探讨学法,更多传递经验,更多尝试借鉴重构,这才是教学研究者在内涵式发展条件下再造教学行为文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