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呆滞、失业持续性与货币政策
2017-04-18陈利锋
摘 要:将内部人协议引起的失业呆滞引入NK-DSGE模型,分析失业呆滞对我国失业及其持续性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失业呆滞不仅影响了外生冲击下失业的动态反应及其持续性,并且对宏观经济及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永久性伤害。进一步分析失业呆滞显著存在背景下不同货币政策机制的效应,结果显示:失业呆滞几乎不能影响最优货币政策机制对失业的稳定作用;而在Evans规则下,失业呆滞显著影响了货币政策对外生冲击下失业动态的影响,失业问题在短期中难以有效缓解,但相比基准货币政策机制,Evans规则仍实现了社会福利的相对改进。因此,通过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打破行政性用人体制,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而消除失业呆滞的制度性诱因,将有利于发挥Evans规则对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作用。
关键词:内部人协议;失业呆滞;失业持续性;货币政策;最优货币政策;Evans规则;社会福利;NK-DSGE模型;逆向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1.4;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2-0001-12
一、引言
作为劳动力市场一种重要的现象,失业一直是劳动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2007年至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冲击的一个显著的现实表现就是劳动力市场中失业的急剧增加。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与产出较快恢复不同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复苏显得非常缓慢,因而有关研究(Faberman,2008;Shimer,2012;Cristiano et al,2014;James,2015)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称为“失业型复苏”(Jobless Recovery)。这一现象引起了理论研究者与决策层的关注和思考,进而使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Ball(2009)、Ball和Mazumder(2014)以及Gall(2015)通过对欧洲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失业呆滞(Hysteresis)是导致劳动力市场复苏缓慢的原因:失业呆滞的显著存在导致劳动力市场难以自我修复,进而使得失业变得更加持久。
实际上,经济学家早已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呆滞特征。Phelps(1972)发现劳动力市场存在呆滞现象,即在外部干扰之后业已上升的失业率难以恢复至外部干扰发生之前的水平。Blanchard和Summers(1986)将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特征称为“失业呆滞”,并且发现失业呆滞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之后大量的研究侧重于检验失业呆滞的存在性(Chang et al,2007;Mohan et al,2008;Cheng et al,2012;Khraief et al,2015),检验的结果显示,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均显著具有失业呆滞特征。那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否具有失业呆滞特征?国内大部分研究均仅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劳动力市场失业呆滞的影响,而关于失业呆滞存在性的检验以及定量分析失业呆滞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杨子晖(2009)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证实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呆滞;丁守海和蒋家亮(2013)以及陈利锋(2016a)等则采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对我国失业呆滞的存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失业呆滞在我国显著存在。以上研究均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失业呆滞的存在性进行考察,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陈利锋(2016b)分别基于“自然律假说”“长期权衡取舍假说”“失业呆滞假说”和“就业选择路径依赖假说”四个假说对我国失业持续性的制度性成因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失业呆滞假说”较好地拟合了我国现实数据,换言之,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失业呆滞特征。
那么,失业呆滞的存在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相关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怎样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失业呆滞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K-DSGE模型),考察失业呆滞的显著存在对于失业动态及持续性的影响,进而分析失业呆滞显著存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在模型设定过程中,本文通过内部人协议将失业呆滞引入NK-DSGE模型一般而言,引起失业呆滞的原因包括投资不足、技能退化、制度刚性以及内部人协议等。采用这一做法的原因是:第一,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指出,内部人协议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失业呆滞特征最有可能的成因(丁守海 等,2013);第二,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者与求职者有着不同的议价能力,就业者出于保护自身的利益考虑,往往不会考虑求职者的利益,这一现象表明就业者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内部人”。
三、模型参数化
分别采用校准和估计法对包含内部人协议的NK-DSGE模型进行参数化。DeJong和Dave(2011)、Herbst和Schorfheide(2016)等研究发现,那些对模型本身并不敏感的参数应该采用校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贝叶斯估计的稳健性。表1给出了模型中一些对于模型并不敏感的参数的校准值及其来源。需要说明的是,丁守海和蒋家亮(2013)估计的失业呆滞参数γ取值在0.55~0.75之间,本文先将其取值为0.65,然后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这一做法既可以考察失业呆滞的影响,也可以考察模型分析结论的稳健性。
包含内部人协议的模型中其他参数可以使用估计方法进行估计。一般而言,DSGE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广义矩估计(GMM)、贝叶斯估计、贝叶斯极大似然估计以及模拟矩估计(SMM)等(DeJong et al,2011),已有的研究中较多使用的是贝叶斯估计。与大多数已有的研究类似,本文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在参数估计过程中,贝叶斯估计的程序要求选择的观测值序列个数不超过外生冲击的个数,因而最多可以选择4组观测值序列。选择GDP、CPI、工資总额以及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4组数据,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作为本文模型中产出、通货膨胀、工资膨胀以及名义利率的观测值序列其中,GDP数据需要剔除净出口和政府支出;CPI数据采用环比方法进行处理,进而得到通货膨胀;工资总额数据首先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一阶差分处理,进而得到工资膨胀。所有数据均采用X12方法剔除季节性趋势,并采用CF滤波法提取各自的周期性成分。观测值序列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样本时间跨度为2002—2014年。依据Zhang(2009)的研究对参数η、θw、εw、α、θp、εp的先验均值进行设定,并且依据Christiano等(2016)的研究对这些参数的分布进行设定;参数ry和rp的先验均值与分布的设定采用泰勒规则;外生冲击的持续性参数以及标准差参数的先验均值与先验分布的设定,参考刘斌(2016)的做法。表2给出了各参数估计的结果。
四、动态分析
首先分析包含失业呆滞的NK-DSGE模型对于现实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而基于逆向货币政策的动态冲击反应函数分析失业呆滞对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剖析失业呆滞与我国失业持续性之间的动态联系。
1.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分析
丁守海和蒋家亮(2013)证实由内部人协议引起的失业呆滞在我国显著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失业呆滞的NK-DSGE模型来分析失业呆滞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那么,与未包含失业呆滞的模型相比,引入失业呆滞的模型能否更好地拟合我国的现实数据?采用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对此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表3中。
在已有的研究中,NK-DSGE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检验的主要指标包括边际数据密度(MDD)和隐含贝叶斯因子(IBF)。边际数据密度较大的模型对于现实数据具有更好的拟合程度,显然包含失业呆滞的模型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数据;同时,拒绝包含失业呆滞模型所需要的先验信息的数量是拒绝未包含失业呆滞模型的1.07×1016倍。因此可以认为,包含失业呆滞的NK-DSGE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我国的现实数据;同时,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了失业呆滞在我国显著存在。
2.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通过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对包含内部人协议的NK-DSGE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基于本文研究目的,仅给出货币政策的脉冲响应。图1给出了1个单位标准差紧缩性(逆向)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使得产出、投资、就业、
通胀以及工资膨胀表现出下降趋势,并使得实际工资表现出上升趋势。显然,货币政策冲击对各变量的冲击效应与未包含失业呆滞的模型( et al,2012;Ravenna et al,2014)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与未包含失业呆滞模型不同,在本文模型中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下产出、投资、就业等实际变量(Real Variable)均未收敛至零值稳态。换言之,逆向货币政策冲击引起这些变量下降之后,当冲击逐渐衰减时,这些实际变量再也无法恢复至冲击发生之前的状态(即零值稳态),而是逐渐收敛至低于零值的新稳态。这一发现意味着失业呆滞的显著存在使逆向货币政策冲击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永久性伤害。
那么,为什么由于内部人协议引起的失业呆滞会对产出等变量造成永久性伤害?一个明显的直觉判断是,为了保障内部人群体的利益,内部人通过与企业谈判选择最优的工资以保证其就业,进而损害了失业(待业)者的利益。由于失业本身也构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而失业持续的时间越长,产出的损失增大这里还未考虑失业期间的技能退化,如果考虑这一因素,由于内部人协议导致的失业呆滞引起的产出损失更大。为了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分析,本文分别计算了逆向货币政策冲击下失业的动态反应以及失业的持续性。为了考察失业呆滞程度的影响,将失业呆滞参数γ分别取值为0、0.3、0.8和1,图2给出了γ不同取值下失业的动态反应及其持续性。显然,在不同γ取值下,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均引起失业的上升,这与已有未包含内部人协议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通过比较γ不同取值下失业的动态反应可以发现,随着γ取值的逐渐增加,逆向货币政策冲击对失业的冲击效应也增大。具体的,当γ取值为0和0.3(即失业呆滞的程度较低)时,外生冲击之后失业仍向零值稳态收敛;但是当γ取值为0.65、0.8和1时,尽管外生冲击之后失业仍具有向稳态收敛的特征,但是其收敛的稳态均大于零。换言之,当失业呆滞程度较低时,外生冲击下的失业动态与不存在失业呆滞的情形较为接近;而当失业呆滞程度较高时,外生冲击之后失业收敛于大于零的稳态。这与失业呆滞的定义是一致的:失业呆滞使得外生冲击之后失业无法恢复至冲击之前的水平,即失业呆滞使得部分失业转化为自然失业。
5.政策启示
基于欧洲和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历史表现,已有研究认为,当劳动力市场受到外部影响时,其恢复的速度往往比较缓慢(Blanchard et al,2006;Esteban-Pretel et al,2010;Elsby et al,2011;Aaronson et al,2014;Khalifa,2015),即逆向外生沖击之后,劳动力市场恢复至冲击发生之前水平的速度远远低于产出恢复的速度。这一事实意味着仅依靠劳动力市场自我修复机制难以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失业问题。有鉴于此, Evans(2011)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应该将失业纳入货币政策盯住的目标体系中,即当失业率居高不下时,货币政策当局应该采用Evans规则以稳定劳动力市场。然而,本文的研究发现,失业呆滞的存在影响了Evans规则的效应。换言之,当劳动力市场存在较为显著的失业呆滞特征时,即使货币政策当局采用了Evans规则,在外生冲击下失业仍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不过,对社会福利损失估算的结果表明,即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呆滞特征,Evans规则相比基准货币政策机制仍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改善。换言之,Evans规则优于未将失业纳入盯住目标体系的基准货币政策机制。
基于本文分析的结论可知,失业呆滞是导致货币政策不能稳定劳动力市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失业呆滞显著存在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稳定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降低失业呆滞的程度,这就需要厘清失业呆滞产生的原因并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已有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致的内部人协议是我国失业呆滞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而内部人协议在我国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性用人体制(丁守海 等,2013)。在行政性用人体制下,就业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往往阻止待业者进入本部门,进而形成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或者“内部人”。如果货币政策当局采用Evans规则,那么首先应该从“内部人”入手着力于消除失业呆滞的诱因,因而打破行政性用人体制将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正积极推进劳动力自由流动,这将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消除失业呆滞的诱因,进而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
六、結论与展望
鉴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内部人协议显著存在的事实,本文通过内部人协议将失业呆滞引入NK-DSGE模型,并分析外生冲击下失业的动态及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失业呆滞显著存在背景下货币政策机制的效果,并进一步比较失业呆滞显著存在条件下不同货币政策机制的社会福利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失业呆滞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失业动态及持续性,并对货币政策机制的实施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1)失业呆滞程度越高,外生冲击下失业的动态反应越大;(2)失业呆滞程度较低时外生冲击发生之后失业收敛至零值稳态,而失业呆滞程度较高时外生冲击之后失业收敛至高于零值的稳态;(3)失业呆滞对失业的持续性具有显著影响,失业呆滞程度越高,失业的持续性越强;(4)最优货币政策机制对失业的稳定效应几乎不受失业呆滞的影响,而在Evans规则下失业呆滞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对外生冲击下失业动态的影响,且失业呆滞程度越高,已经上升的失业越难以下降;(5)即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失业呆滞特征,相比基准货币政策,Evans规则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相对改善。
已有的相关研究均表明,Evans规则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失业问题,然而本文研究发现,这一政策机制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依赖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失业呆滞的程度。失业呆滞改变了Evans规则下外生冲击对失业的动态冲击效应,因而当外生冲击引起失业上升时,如果失业呆滞显著存在,即使货币政策当局采用Evans规则并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失业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得到迅速有效的缓解。因此,为了缓解失业问题,首先需要从源头上清理引发失业呆滞的因素。对于我国而言,行政性用人体制是内部人协议产生的重要原因(丁守海 等,2013),而内部人协议则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失业呆滞(Blanchard et al,1986)。因此,从内部人协议入手改革用人体制,实现“有进有出”以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进而从制度层面清除失业呆滞形成的诱因,将是缓解我国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陈利锋.2015.异质性雇佣成本、失业波动与货币政策——Evans规则在我国具有适用性吗?[J].国际金融研究(5):26-36.
陈利锋.2016a.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失业呆滞特征吗?——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J].当代经济管理(8):1-5.
陈利锋.2016b.我国失业的持续性:理论假说与现实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4):3-16.
陈利锋.2016c.内部人势力、失业呆滞与货币政策——基于包含非正规部门的NK-DSGE模型[J].经济科学(6):49-64.
丁洪福,郭万山.2015.我国通货膨胀惯性及其货币政策启示——基于后顾性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6):55-61.
丁守海,蒋家亮.2013.中国存在失业回滞现象吗?[J].管理世界(1):56-66.
刘斌.2016.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M].3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陆晓明.2013.从泰勒规则到伊文思规则——美联储利率决定框架的演变及未来发展[J]. 国际金融研究(4): 4-12.
SIMON A,KNIGHT J,SONG L,夏庆杰.2007.城镇职工失业下岗持续时间的半参数计量经济学分析[J].中国劳动经济学(1):3-24.
谢平,罗雄.2002.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3):3-12.
杨继生.2009.通胀预期、流动性过程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1):106-117.
杨子晖,张光南,温雪莲.2009.我国是否存在失业回滞效应?——基于第一、二代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10):8-17.
AARONSON S,CAJNER T,FALLICK B. 2014.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49(2):197-255.
ABBRITTI M,MUELLER A I. 2013. Asymmetric 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in the EMU and the volatility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differential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45(6):1165-1180.
BALL L. 2009.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Old and new evidence[R]. NBER Working Papers,No. w14818.
BALL L,MAZUMDER S. 2014. A Phillips curve with anchored expectations and short-term unemployment[R]. NBER Working Papers,No. w20715.
BENIGNO P,WOODFORD M. 2012. Linear-quadratic approximation of optimal policy problem[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47(1):1-42.
BLANCHARD O,BEAN C.MUNCHAU W.2006.European Unemployment: The Evolution of Facts and Ideas[J].Economic Policy,21(45):5-59.
BLANCHARD O, J. 2010. Labor markets and monetary policy:A new keynesian model with un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2):1-30.
BLANCHARD O,SUMMERS L. 1986. Hysteresis and the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1(1):15-90.
BLANCHARD O,SUMMERS L. 1987.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1(1-2):288-295.
CHANG T,HO Y,HUANG C. 2007. Revisiting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 for the European countries:An empirical note on a more powerful nonlinear(Logistic)unit root[J].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32(1):49-57.
CHENG K M,DURMAZ N,KIM H,STERN M L. 2012. Hysteresis vs. natural rate of US unemployment[J]. Economic Modelling,29(2):428-434.
CHRISTIANO L J. 2011. Comment on Galí, Smets and Wouters Unemployment in an Estimated New Keynesian Model[J]. NBER Macroeconomic Annual,6(1):361-380.
CHRISTIANO L J,EICHENBAUM M S,TRANBDT M. 2016. Unemployment and business cycle[J]. Econometrica,84(4):1523-1569.
CRISTIANO C,LEVINE P,MELINA G. 2014. A fiscal stimulus and jobless recover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16(3):669-701.
DEJONG D N,DAVE C. 2011. Structural macroeconometrics(2nd Edition)[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LSBY M,HOBIJN B,SAHIN A,VALLETTA R. 2011.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Great Recession:An update[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41(1):1-69.
ESTEBAN-PRETEL J,FARAGLIA E. 2010. Monetary shocks in a model of with Skill Lis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42(7):1235-1265.
EVANS C. 2011. The feds dual mandate respon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U.S. monetary policy[R]. Federal Reserve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s,No. R110916e.
FABERMAN R J. 2008. Job flows,jobless recoveries,and the Great Moderation[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phia Working Papers,No. wp08-11.
FENG S,HU Y,MOFFIT R. 2015. Long run trend in unemployment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China[R].NBER Working Papers,No. w21460.
GALI J. 2010. Monetary policy and unemployment[C]// FRIEDMAN B M,WOODFORD M. 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3(A),Holland:Elsevier:487-546.
GALI J. 2011. Unemployment fluctuations and stabilization policies: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M]. Cambridge:MIT Press.
GALI J. 2013. Notes for a new guide to keynes (I):Wages,aggregate demand,and employment[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1(5):973-1003.
GALI J. 2015. Hysteresis and the European unemployment problem revisited[J]. Proceedings of the ECB Forum on Central Bank,1(1):53-79.
GALIJ,López-Salido J D,Valles J. 2007.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s Association,5(1):227-270.
GALI J,MONACELLI T. 2016. Understanding the gains from wage flexibility:The exchange rate conne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6(12):3829-3868.
GALI J,SMETS F,WOUTERS R. 2012. Slow recoveries: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44(2):9-30.
HERBST E P,SCHORFHEIDE F. 2016. Bayesian estimation of DSGE Model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MES D. 2015. Employment-at-will exception and jobless recovery[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45(C):245-257.
KHALIFA S. 2015. Learning-by-doing and unemployment dynamics[J]. Economic Modelling,44(C):180-187.
KHRAIEF N,SHAHBAZ M,HESHMATI A,AZAM M .2015. Are unemployment rates in OECD countries stationary? Evidence from univariate and panel unit root tests[R]. IZA Working Papers,No.9571.
MOHAN R,KEMEGUE F,SJUIB F. 2008.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Panel unit root tests using state level data[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6(2):53-60.
PHELPS E. 1972. Inflation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theory[M]. New York:Norton Press.
RAVENNA F,WALSH E C. 2011. Welfare-based optimal monetary policy with unemployment and sticky prices:A linear-quadratic framework[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3(2):130-162.
RAVENNA F,WALSH E C. 2014. Slow recoveries,worker heterogeneity,and the zero lower bound[R]. UCSC Working Papers,No. 2014-01.
ROMERO-AVILA D,USBIAGA C. 2007. Unit root tests,persistence,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of the U.S. State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73(3):698-716.
SHIMER R. 2012. Wage rigidities and jobless recoveri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9(S):S65-S77.
SMETS F,WOUTERS R. 2007. Shocks and frictions in US business cycle:A Bayesian DSGE approac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7(3):586-606.
ZHANG W. 2009. Chinas monetary policy:Quantity versus price rul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1(3):47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