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修咖啡店,怎一个“修”字了得

2017-04-18青木

环球时报 2017-04-18
关键词:梅拉马库斯糕点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家里旧电视机或心爱的皮鞋坏了该怎么办?是扔进垃圾箱买新的,还是花大价钱维修?德国人的答案是:拿到维修咖啡店去!近年来,维修咖啡店在德国蔚然成风。人们边喝咖啡边修理,将坏了的东西修好再用,既省钱又环保,还能提升互助精神。

什么都可以修

当《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位于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区的维修咖啡店时,感觉更像走进了一个微型修理厂,而不是一家咖啡店。店里的墙上并没有挂着精美油画,到处都是锉刀、锯子等工具,一张张桌子则成了工作台。

店里的一角设有一个小小的厨房,餐桌上有一台咖啡机,旁边还放着各种小糕点。“这些咖啡和糕点都是免费的。”维修咖啡店的工作人员梅拉妮对记者表示,糕点是大家在家里做好后带来的。咖啡的浓香给“维修厂”带来轻松的气氛。修理师傅们正在为送修者修理着各种“老古董”:钟表爱好者马库斯为大家修理走不动了的钟表;大学生安雅和本尼,一个能让旧衣服“焕发新颜”,另一个则可以让手机和电脑“起死回生”;汽车工程师马库斯则“转行”成了自行车修理师。

在修理师的对面,则坐着、站着很多送修者。这家维修咖啡店有40多位义务维修师。尽管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维修师,但他们能修的东西非常多,除了台灯、衣服、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脑,还有割草机、行李箱、自行车、微波炉、CD播放机,甚至还有汽车等大件物品。

500家“连锁店”

维修咖啡店的由来要追溯到2002年德国南部小城肯普滕开始举行的“维修日”活动,这个活动吸引了许多民众。不过,“维修咖啡店”模式的形成则是在荷兰。2009年,荷兰环保女记者马尔提妮·波斯特马在阿姆斯特丹开了第一家维修咖啡店。店里提供各种修理工具及零件,她鼓励社区邻居带来有问题的物品,让师傅们义务修理。送修者只需要支付零件的费用。

之后,维修咖啡店传到德国,科隆、柏林、慕尼黑等城市都纷纷建起了这种新型咖啡店。这些咖啡店有的设在社区活动中心内,有的设在普通市民家的仓库里,或者废旧工厂内。大部分咖啡店每周营业一次,也有的一个月营业一次到两次。

“所有的维修咖啡店都严守非营利原则。”梅拉妮对记者表示,经营成本由政府补助或个人捐助。像德国环境部门就给予各地的维修咖啡店一定的补助。咖啡店平时也设有捐助项目,比如送修者一般都会象征性地捐几欧元。所有维修咖啡店的服务人员也都是义务工作。

近年来,维修咖啡店已经走向世界各地。维修咖啡店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的维修咖啡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其中德国数量最多,达到500家,仅柏林就有30多家。为了让维修咖啡店散发更多的正能量,他们还组成了联合会,定期举行会议。

“维修热”方兴未艾

“维修咖啡店排起了长队。”《柏林晨邮报》近日报道,由于人工费用高昂,即使以节约著称的德国人也不敢每次都把出现问题的物品送修,因为有时修理费用并不比买新的划算。维修咖啡店的出现,在德国重新掀起“维修热”。现在,到许多维修咖啡店维修必须先登记预约,而且等待时间长。这助推更多的维修咖啡店的出现。

对于这一新现象,德国学者克雷斯教授表示,这是给许多品牌产品的一个警告。他指出,二战后,包括“德国制造”等许多产品都非常坚固耐用。但是,现在的产品却更新换代很快。这背后也有“人为原因”。一些厂家故意缩短产品寿命周期,以刺激需求。比如一些喷墨打印机,打印一定数量后会自动报废。克雷斯教授称,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其实,许多产品换一下零件仍然可以使用。而维修咖啡店则有利于资源不断循环再利用。

在网络社会,维修咖啡店也满足了人们加入公益团体的渴望。维修咖啡店工作人员梅拉妮对记者说,“维修咖啡店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社交机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邻里互助精神。”▲

猜你喜欢

梅拉马库斯糕点
卡梅拉的鸡蛋
糕点世界的小偷
小小糕点师
丢失的一页文件
一棵圣诞树的惊喜
美味的糕点
防偷吃的毒招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
被杀死了两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