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化工专业教学体系的几点体会

2017-04-17尚伟温玉清姜吉琼张哲海杰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化工专业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尚伟 温玉清 姜吉琼 张哲 海杰峰

【摘要】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地方院校各专业必需重新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本学院化工专业的教学体系,总结了几点实施过程的体会,为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 化工专业 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JGB241);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105962016yz kc020);桂林理工大学课程(群)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建设项目(7-1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43-02

在2011 年教育部启动了“2011计划”,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协同战略联盟,提升创新力[1]。以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资源仍然相对不足,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而协同创新,就是整合社会各方面优质资源,积极构建新机制,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这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化工专业是一门有特色且应用很广泛的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生产、设计、优化与管理的能力;但目前普遍现象是化工专业本科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本校化工专业响应教育部号召在化工专业教学实施中引入协同创新机制。在协同创新计划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教学

创新型化工专业人才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品质[2]。因此,化工专业在理论课程框架上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知识与能力互融的课程体系。于是,我们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体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三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体现专业共性与专业特色关系,满足学生发展针对性需求,实践教学体系中“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體现厚基础与宽口径关系,满足学生发展适应性需求,创新实践体系中“第二课堂”,体现有限学时与提升能力关系,满足学生发展持续性需求。在培养过程中,产学研三方协力支撑“三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成。根据化学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构建出一套与现有设备相互补充,虚实结合,能实不虚、校内外联动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将虚拟仿真教学与真实生产实习实训相结合,开发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技能实训教学项目,在校内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电源装配车间),在校外充分利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北京燕山石化),对学生进行“准员工”生产实训,将企业优质资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导师课题、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紧密性,建设一支多类型、多维度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显得很重要了。本专业结合区域特点和专业特点,选聘了一批企业、科研院所的工程师和教授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或者特聘专家。其次,鼓励在岗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拓宽自己的国际化视野。

三、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管理

国家提出高校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就是要协同各方建立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各方责权利明确和科学高效的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本校科技处、教务处、人事处和学工处等各部门协同合作初步建立起一套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有力的保障了本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深有体会的是,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学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工作的全新组织模式,成为国家、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二选择。它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考验高校也考验社会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竟成,黄翔峰,朱毓秀,等.环境学科创新实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95-97.

[2]陈远道,周诗彪,张大顺,等.协同创新机制下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J].广州化工,2014,42(8):199-200.

作者简介:

尚伟(197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温玉清(1976-),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化工专业协同创新教学体系
化工专业气相色谱实验教学思考和改进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 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