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健康成长
2017-04-17丁灵
丁灵
现在基本上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些孩子不仅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更是老一辈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对孩子那是百般宠爱,而过分宠爱有时却会害了孩子,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温室里培养出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必要时也需要常温培养。作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需要手把手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做好人,做好事,还要勤于观察,善于留心,必要时还得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创建班级文化,提高班级的文化水平。以下是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一、予“爱”——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学生是需要老师格外注意和关心的,每每接手新班级,我首先会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对于特殊的孩子,总能多留一份心,多出一份关怀,更多照顾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乐于给予学生不同的“爱”。
对于班级里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外来民工家庭的孩子及留守儿童,平时的生活中我尽可能多的给予关怀爱护,课余时间多找他们聊天谈心,跟他们交朋友。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问题,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予以表扬肯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当他们做错时,我也会义不容辞指出来。
二、树“独”——远离隔代溺爱促体验
时常看到上学途中,孩子的书包是家长背的,可能家长觉得书包太重,会对孩子脊椎不好,到校门口才把书包交给孩子,下午放学后,孩子还没跨出校门,家长又迫不及待地从孩子身上接过书包,在家做作业,家长在旁边帮忙刨铅笔,若是在学校,你们也能这样“帮忙”吗?试问孩子的独立从何而来,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慢慢的孩子们都会收获成功。
当孩子们迈进校门,走进教室,始业教育课上就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拒绝家长们变相的“好心”,变“疼爱”为“溺爱”,书包自己背,铅笔自己削,在学校能自己做的事,在家一定也要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是孩子的一笔财富。
三、扼“攀”——夯实物质基础提素质
现在的家长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慢慢的,孩子的嘴变挑剔了,开始挑食偏食。衣柜里呢就数孩子的衣服最多,还自己挑衣服穿,很多孩子每天为了吃穿跟家长闹别扭,也演变成了现在家庭的常态。这样的坏脾气是谁纵容的,又是谁帮着养成的,家长们不知道作何感想?
跟家长聊天时说起,她孩子吃穿都要自己做主,喜欢跟同学攀比,为此我特地在班级进行渗透教育,对比偏远山区孩子的生活条件,扼杀孩子的攀比心理,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学会知足,学会感恩,遏制“崇尚攀比”要从班级管理抓起。开学初跟家长强调,不要给孩子买过于昂贵的文具盒和书包,容易让孩子间产生攀比,要把这些不良现象扼杀在摇篮里,跟家长明确,怎么做对孩子是最好的,家长们的配合让攀比消失了……
四、重“导”——把加强教育放在首位
家访时的一件小事让我感触很大,餐桌上的一碗打鸡蛋,几个同龄孩子抢着吃,席间一孩子说:“妈妈,为什么他们要吃我的打蛋?”在家里他是独子,长辈从来不去吃他喜欢的菜,自然而然让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于是给家长提了个建议:以后有什么好吃的,家长都抢着吃,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对于教室里的垃圾,每次问起,孩子们都说“不是我的”,也不主动弯腰拾起,为此特地上了《勿做自私自利小人》的班会课,让孩子明白教室的卫生要靠全班小朋友一起来维护,不管垃圾是不是你丢的,只要看到了都能主动捡起来,遵行“丢下的是垃圾,拾起的是文明”,并且言传身教,只要一看到有纸屑,我都捡起来,孩子们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渐渐地,教室里的不明纸屑少了,对于那些主动拾起垃圾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并定为榜样。有了这个光环,同学们更加积极了,其他同学也慢慢向他们看齐,教室里很难再看到垃圾,连我们教室外围的空地上也少很多,让我感到很欣慰,为孩子们有这样的好习惯感到自豪。
五、细“管”——把履行职责落到实处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工作只有实行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班级工作顺利进行,不出纰漏。在班级建设中,除了特殊照顾那些“特殊”学生,引导学生改掉一身坏毛病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们会模仿你写的字,重复你说的话,传递你给的意。
跟孩子约好每人准備一块抹布,午餐后自己的课桌自己擦,以防书本弄脏,自己的桌位自己对整齐,自己的书包文具自己理,老师会定期抽查。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水杯,统一放在教室后面,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放学后第一件事做作业,然后自己整理书包并把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整理好。卷笔刀不能带来学校,一是为了防止攀比,现在的卷笔刀都设计得漂亮。二是为了防止孩子上课玩卷笔刀,禁止带卷笔刀后,课堂上少了很多“乒乒乓乓”卷笔刀掉地的声音,引起学生注意亦或打断老师上课。三是为了减少教室的垃圾量,总有部分学生会把卷笔刀打翻,弄的地上都是铅笔芯、铅笔屑。四是为了延长每支铅笔的使用寿命,只从有了卷笔刀后,铅笔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了,不是写完的,而是被刨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