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7-04-17方茹
方茹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小学生心中有爱的胸怀、有担当的责任、有好的行为习惯意识,逐渐形成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提升小学生综素质,也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浅议 小学生 阅读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95-02
2015年以来,随着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小学语文上。在小学生家长的微信圈里,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要赢得未来,必须要在小学阶段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身为小学教师,我几乎每天都要回答家长们的问题——如何提升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家长对孩子学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视,将会推进新课改下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实施,也能提升教学效果。但家长们把小学语文教学视同于应试教育下的得分机器,这与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开放视野、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也是小学教师在设计语文课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审慎规避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基础,激发学生心中有爱的胸怀、有担当的责任、有好的行为习惯意识,逐渐形成自我管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提升小学生综素质,也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下面从以下五个视角来谈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督促学生养成爱护语文课本的习惯,是培养小学生爱阅读的前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每到学期末,语文课本能保持完整的孩子真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并非是过量翻阅所致,而是孩子们童心粗略,随手拿又随便放置,致使教科书像包过油腻物的包装纸一样。帮助学生养成爱护课本的习惯,是我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视的一个细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因此,在回答家长询问如何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时,我首要的建议就是,先培养孩子爱护语文课本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小学生爱阅读的情趣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识字量累加积蓄的层面,更应在对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加大用普通话朗读的训练,才能更加陶冶孩子们的情趣,逐步培养孩子们在心中植根知恩感恩的情素。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的选读课《母亲的呼唤》,如果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生活中突发的一件事,可能在学生心中引起的关注不会很强烈。我在设计这节课教学任务时,着重把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作为教学重点,让每个孩子都回家读给妈妈听,并在班级里举办朗读比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来创设生活情境,体味博大的母爱。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启蒙小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阅读浅近的古诗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诗歌,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然而小学生自身成长环境的差异性,使孩子们对作品感受感知的结果又是多元性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语言的美韵。
四、在浅近的童话和寓言故事阅读中诱导小学生关心自然、尊重生命
记得一次与两个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聊天时,我让其中一个语文成绩特别高的学生介绍点经验时,学生告诉我,他小学毕业后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在高三时,也没有中断,阅读是他学习生活中的驿站。可见,指导和鼓励小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有多么重要。目前,语文出版社编写实验教科书中,选录的童话和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篇章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课后要再给孩子选择些国内外优秀作品。但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的特点,老师和家长必须以浅近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为切入点,指导孩子阅读,并在阅读中多向孩子提出些关心自然、尊重生命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思索中形成爱阅读、主动想阅读的习惯。
五、在语文基础知识构架下,激发小学生体味阅读的趣味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业懂得它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以它为乐。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就是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为宗旨,学生喜欢上了阅读就会喜欢上语文学习。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融入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的总体构架下,既能帮助小学生更确切地理解作者的语言,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品格,是小学教育工作者投身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中的一份责任和义务。我也将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继续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