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教育工作的尝试
2017-04-17赵秀荣
赵秀荣
【摘要】德育工作在教育事业中起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主导作用。在我国加快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道路,拓展德育工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创新 德育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75-01
细看当前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各省市、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表现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德育素质的切实加强。然而德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值得我们这些长期坚守在德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深思。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
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先,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研究,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德育工作的方法趋于简单。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認识,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说教、流于喊口号的形式,没有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进行合理配置,造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2.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创设王牌学科,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并依据方案,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将责任落实到人。
3.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
三、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构建德育教学的信息平台、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打造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土教学、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课程。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学生,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行动、在于实践,而不仅止于言传身教。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次,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在教育实践中,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领悟德育的真谛,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姬玉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体系建设探索[J].学理论.2015(23)
[2]毛光烈.加快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