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探微

2017-04-17郭婷郝同超

郭婷+郝同超

摘 要:由赣南客家民间匠人手工打制的锡器曾经满足了赣南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物质需求,赣南客家锡艺向我们叙述了一种客地即将逝去的生活方式,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收藏、人文研究、艺术欣赏价值。赣南客家锡艺形成的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品类众多,具有实用之美、工艺之美和造型之美。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制锡;锡器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52-04

锡器在赣南客家人生活领域中曾经充当着重要角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时代在变迁、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器具材料在更新,但在赣南乡村家家户户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老锡器服务于日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锡制品与客家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文从赣南客家锡艺的成因、品类功能、艺术性等方面入手,分析赣南客家锡艺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试图揭示赣南客家锡艺所蕴含着深层的客家人文气质。

一、赣南客家锡艺形成的环境

赣南客家制锡艺术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原因,与客家先民南迁史、赣南地域自然环境等联系紧密。

(一)赣南客家锡艺伴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源起

赣南客家锡艺源流始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所谓“青铜”就是红铜与锡的合金,青铜文化实质上也就是铜锡文化。中国的青铜文化兴盛于夏商周三代,秦汉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但锡制品作为青铜文化的延续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同时也是技术迁徙的过程,伴随源自中原的客家先民数次南迁活动,金属冶铸技术随之传到客地,这样中原采矿、冶炼、铸造等技术为赣南客家锡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据史料可知赣南地区唐代便有确切的锡制品的冶铸,南宋初年已经成全

国主要的包含锡在内的冶炼基地,《宋史·食货志》

对“南安”、“虔”等地的冶锡、铸锡活动多有记载,至明清时期“采锡”、“铸锡”业规模更加繁盛,从赣州博物馆所藏的清末直径50厘米的大锡锭可见一斑。[1]

(二)赣南客家锡艺的发展以赣南地区充沛的矿产资源为支撑

赣南地处南岭东段,东据武夷山脉,西临罗霄山脉,独特的地质结构为矿产资源的蕴育提供有利条件。其中赣南各地区的锡矿不仅丰富且质量上乘。[2]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吕继溶、钟盛文两位教授在《江西赣南锡矿床地质特征与前景》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锡矿是江西省优质矿产之一,探明储量和产量居全国第五位。较集中分布在赣北和赣南一带。赣南锡矿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3]所以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客家锡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原料基础条件。

二、赣南客家锡器品类功能

赣南客家锡制品种类众多,按大体用途可分为造像(各种锡制神像)、礼器(锡香炉、锡烛台、锡贡盘等)、茶具(锡茶壶、锡茶罐、锡茶杯等)、酒具(锡酒壶、锡酒杯等)、食具(锡盘、锡勺等)、灯具(锡灯盏、锡油壶等)、烟具(锡烟壶、锡烟

罐等)、熏具(锡熏炉、锡熏盒)、文具(锡墨盒、锡笔架)、摆件(锡花瓶、锡塑品)、童帽饰品(锡八仙、锡铃铛、锡锁链等)、妆奁(锡粉盒、锡粉罐)、暖具(锡暖壶)、溺具(锡溺器)等,其中以饮具、灯具和食具最为丰富,有上百种器型与功用[4],从图1可见一斑。

从整体上看,赣南客家锡制品造型古朴稳重,尽管不够奢华气派但是其实用功能突出,十分贴近生活,多为满足客家人衣、食、住、行、婚、丧、祀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而打制。從锡制品体量上来看,大小不一,有高达半米的祠堂祭祀锡五供,也有仅四五厘米的微型锡饰品,有粗有精;从各类锡制品内部来看,造型变化多样,纹样花饰繁多,寓意丰富。

三、赣南客家锡艺的艺术美

(一)实用之美

客家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张海华在其《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一文中说道:“众‘象所至,客家先民南迁客地面对的最大困难是生存,最先维持的也是生存。即便是后来客家人反‘客为‘主,也还面临着资源缺乏等生存问题,于是客家制器活动在‘生存这个目标指引下开始了…… ‘实用是客家制器的前提基础,是排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5]赣南客家锡艺正是以“实用”为最高标准,围绕“生存”展开的造物制器活动,从锡艺本身的用料、锡制品的品类功用、锡器的装饰部位等都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赣南客家锡艺的实用性特点。

相对于金、银、铜等金属制品来讲,锡制品最生活化。锡艺制品在客地被广泛使用正是因为锡自身的一些优秀特性。其一,纯锡无毒,对人体无害,纯锡饮具能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水质;其二,锡的熔点低,质地较软,延展性强,易加工;其三,锡元素结构细密,防潮耐酸碱,密闭性好,因而锡制器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贮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这些特性是其它易获金属制品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赣南客家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与锡艺特别是锡茶具有极大的契合点。赣南客家人喜欢以锡罐储茶、锡壶泡茶、锡杯品茶,看中的正是锡器保鲜比其它容器时间长、不变味、不变色、净化水质、茶味浓香的特点。

赣南客家锡艺制品如果从大的功用上可分为两种,即日用器与礼器。[6]锡制日用器的实用性显露无疑,以赣南客家锡艺制品最为丰富的“锡壶”为例,饮——锡茶壶、聚——锡酒壶、炊——锡油壶、行——锡水壶、眠——锡暖壶、溺——锡溺壶等,客家人基本的生存活动大多都有锡艺制品的参与。[7]赣南地区客家人不仅日常生活需要锡器,祭祀神祖、婚丧嫁娶、孩童出世也都离不开锡艺制品。客家人在儒家礼乐文化影响下,注重崇祖祭祖,将精心打造的锡制五供(一香炉、两烛台、两香筒)、锡贡盘、锡酒杯奉于祠堂祖先排位前,无疑是对先人敬仰之情的一种外化。客家人婚嫁,男方的聘礼与女方的陪奁大都配有锡器,嫁女的人家尤其讲究用以锡器回奉,通常富裕人家成八件套陪嫁,一般人家减半为四件套。在生育率低下的时代,客家祖辈会在婴儿百天等时为幼儿制作童帽及挂于胸间的吉祥饰品,在童帽局部也会镶嵌锡制装饰品(家境殷实以银来制作,一般则以锡制作)以求晚辈驱邪避灾健康成长。锡饰品和陈设用锡礼器在此时便有了强大的“实用”性。

赣南客家锡艺制品的装饰部位同样体现着实用性。赣南锡艺制品除部分礼器、饰品外绝大多数装饰部位面积小,更甚者还有很大一部分素面无纹锡器。即便是装饰图案也与锡器实用性相关联,或者说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还以锡茶壶为例,重点装饰部位在壶嘴连接处、盖钮、提梁、壶壁,壶嘴连接处加装饰品是为了加大壶嘴与壶身的连接面使两者更结实牢固;壶盖顶端加钮饰是为了便于壶盖开合;提梁饰绳纹等是为了增大手与锡器的摩擦力,使提壶时不易滑落;壶口两侧活动提梁下加凸钮,是为了增加壶梁与壶身的间距方便提起壶梁。[8]

(二)工艺之美

锡制品虽没有金银等金属贵重,但因其材料廉价易得、加工工艺简单,以及器物外形典雅古朴,在赣南客家人生活中广泛应用。经过配料、熔锡、压片、制模、裁料、造型、焊接、捶打、磨光、擦亮、錾花、雕刻、镶嵌装饰等数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

锡器具体的制作工艺(以锡壶为例):首先是配料熔锡,烧好碳炉架起木风箱,把锡块或旧锡器放入碳炉上的坩锅中熔化;其次是压片,当锡料化为液体,温度适中,将锡水倒入特制的石板模中,将另一石板轻轻盖在上面,让锡液自然冷却形成锡薄片;再次是制模裁料,根据所要制的锡壶器型设计壶底、壶身、壶颈、壶口、壶盖的平面几何形状,利用辅助工具,把锡模分别切割;然后是造型,锤打出初步的結构,用烙铁将多片锡模沿缝焊接,然后反复捶打;接着是磨光与擦亮,将上一道工序锡壶毛坯借助熬制的松香固定于踏轮转盘上,旋转时用特制刮刀修去锡器表面焊迹与凸起不平的地方,再用砂纸反复打磨锤痕,最后用棉布抛光直到表面平滑光亮为止;最后是装饰,在壶身錾刻花纹,在壶嘴与壶身间焊接一个锡饰品,壶底刻落款或吉祥语,这样一个锡壶就做好了。

制锡有几点需要强调。其一,压片环节为制锡的关键环节,太薄在打制阶段容易捶破,太厚浪费锡料不易造型,所制锡器笨重;其二,磨光擦亮环节需多次反复,锡器表面的精致与否关键在此,行话“三分做七分磨”;其三,壶嘴与壶身间所焊的锡饰品,是将锡水倒进一个刻有纹样的模子里一次性浇铸出来的,制锡艺人有很多纹样模子;其四,大多数锡制品手工做成,但也有一部分造型精巧纹样繁多的锡制品需要借助浇铸工艺。

(三)造型之美

虽然赣南客家锡艺制品多为一般平民百姓日需而制作,但也有精工定制的锡器,而赣南客家锡艺的审美性就体现在锡制品的器型、装饰纹样、质地包浆等造型因素上。赣南客家锡艺中体现出了不同族系的造型特点,呈现兼收并蓄的风格,客家人由河洛腹地辗转南越化外,中原汉族的端庄华丽与南方古越族的奇巧神秘等都给于赣南客家锡艺不同程度的影响。

赣南锡艺造型上讲究比例协调、均匀和谐,方圆结合、刚柔并济,简约大方、虚实相间,造型的气韵体现在形体的大小、方圆、收放等器型之中,体现在线条的曲直、张弛、长短等变化之中,整体呈现给人以美感和神韵。锡良好的延展性与可塑性能给赣南客家锡器多样的器型提供可能,器型大致分为圆形器、方形器、异形器、其它造型等四种。圆形器圆润大方、线条柔美,具有仿陶瓷器的特点,如双提梁曲颈圆壶、梅瓶等;方形器端庄挺拔、线条硬朗,如坐铃执壶、六棱盖罐,部分器型有仿青铜器造型,如觚式香筒、爵式酒杯;异形器造型精致巧妙、栩栩如生,大多仿动植物造型,如鸭尊、莲花灯盏等。

赣南锡艺纹样丰富: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祥瑞纹样、吉语文字纹样、其它纹样等几种。动物纹样以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五福捧寿、龙凤呈祥、仙鹤驾云、蝴蝶扑花、飞凤、飞鸟、鲤鱼等较为常见;植物纹样以寿桃、牡丹、莲花、荷叶、石榴、花叶纹、缠枝纹、兰草纹等较为常见;人物纹样以寿星、福星、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八仙等较为常见;祥瑞纹样以祥云纹、双钱纹、玄纹、如意头、方胜较为常见;吉语文字纹样以福字纹、寿字纹、万字纹、双喜纹、“吉祥如意”、“早生贵子”等较为常见;其它较为典型的纹样还有葫芦、拐杖、巴蕉扇、鱼鼓、宝剑、横笛、拂尘、花篮、双笏板“暗八仙”纹样,等等。赣南锡艺纹样主要装饰在盖钮、器身中部、连接处等较为醒目的位置上。纹样装饰采用线刻、贴片、锡塑、镀金、镶嵌等技法,如狮子滚绣球条案摆件,顶端锡塑狮子,绣球与狮尾通过一锡丝连接,可以摆动,两侧贴祥龙双耳,器身线刻飞鹤纹样,狮子、双龙身上镀金漆,狮眼、龙珠镶宝石,运用多种装饰技法,造型元素多样、寓意丰富。值得一提还有陶胎三镶壶,壶心以陶制成,壶嘴、壶钮、壶把分别镶嵌玉石,壶身六面线刻纹样,制作精致考究。

新做的锡器色泽银白、光亮如镜,体现出了锡这种金属的品质特性,优雅高贵,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锡器表面与氧气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包浆,色调沉着、内敛、古朴。赣南客家锡艺传承了中原青铜器大气厚重的气质,舍弃了繁复华丽的特征,同时借鉴了畲、瑶等赣地原有民族器物的精巧品格,摒弃了神秘色彩;逐渐形成了如同客家人一样——朴实稳重、粗犷略带精巧的赣南客家锡艺风格。

四、结语

由赣南客家民间匠人手工打制的锡器曾经满足了赣南世世代代客家人的物质需求,赣南客家锡艺向我们叙述了一种客地即将逝去的生活方式,如今锡器巳逐步退出赣南客家人的现代生活,曾经遍布街巷的锡铺和挑着制锡担子游走的锡匠大多已经消失不见,传统锡艺渐渐成了赣南客家人的集体记忆。但是赣南客家传统制锡艺术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收藏、人文研究、艺术欣赏价值。赣南客家锡艺是在客家人特有的人文环境与本地域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凝结着本地域客家人的智慧与情思,蕴含着深厚的客家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56.

[2]万幼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249-253.

[3]吕继溶,钟盛文.江西赣南锡矿床地质特征与前景[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7(4):248.

[4]維微,杨代欣.中国锡器图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89-200.

[5]张海华,王琼.客家传统制器思想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88-92.

[6]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131-134.

[7]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215-219.

[8]张嗣介.赣南客家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3.

(责任编辑 王锦坤)

Exploration on Traditional Hakka Tin Crafts and Arts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GUO Ting, HAO Tong-chao

(Academy of Fine Art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hand-made tinware by Hakka folk craftsmen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used to satisfy generations of Hakka peoples material needs, which is a dying life style in places where Hakka people live. Due to its featur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rts value, practical value and wide social applications, it has important values in relic collection, humanistic study and arts appreciation. Its form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tinware is wide in range, practical in use, fine in craftsmanship and beautiful in style.

Key Words:the Hakka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traditional tin-making; tin crafts and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