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综述

2017-04-17武希勍

消费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维度

武希勍

摘 要:本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阐述了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维度构成、影响因素等,并对此做了评价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态科技创新内涵 维度 影响因素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了越来重的比重,经济增长几乎被环境污染完全抵消,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引起的“三废”排放增加,导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流行性疾病蔓延,生态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减慢了下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技术创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人们却又不得不依赖它去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它(杨发明,吴光汉,1998)。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迫在眉睫。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思想,使得技术创新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的生存发展的效益(余敬,董青,2000)。生态科技创新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生态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带来环境效益。

一、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

在对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近二十年中,由于学者们的偏好和背景的不同,有学者称生态技术创新,也有学者称绿色技术创新,但其研究实质和生态科技创新是一致的,都可看为生态科技创新的范畴。自从1996年Fussler和James在《推动生态创新: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体系》一书中提出生态科技创新,将其定义为“开发能够带来商业价值且同时显著降低环境危害性的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的过程”。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清晰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对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已经基本厘清,不同学者对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曾提出过不同的定义。从狭义上就具体技术而言,生态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终端技术,其特点是对产业废弃物进行处理;二是再生技术;三是内部处理技术。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从广义上看,生态科技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过程的生态化、技术经济范式生态化和R&D生态化等几个方面。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引入生态观念,使得生态技术的创新和其他活动的创新和谐共生,引起其它创新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实现资源跨产业循环利用。由关注生态技术本身的创新(吕燕和蔡宁,1998;Rennings,2000)到以可持续发展(荣诚,2004;董颖和石磊,2010)为目的,注重环境保护,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学者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生态技术层次的创新,应该把有利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效的改善环境或降低对环境损害的创造性活动称作生态科技创新,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对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也给予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课题进行支持,很多高校对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由理论到实际应用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同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统计关于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数量可知,从1996年到2007年有二百多篇,从2007年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关于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以平均每年13%左右的速度增加,表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但是在我国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发表的研究成果少,且实证研究极其匮乏,从研究者的地理分布来看较为分散,这说明本研究领域中的专家学者合作较少,对创新不利(李丹,杨建君,2015)。

二、生态科技创新维度构成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整理发现,生态科技创新不仅有赖于市场源动力,还必须有政府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支撑。因此根据研究的需要不同的学者们选择不同的指标与维度进行研究,显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有用单一指标去测量的,如Lanjouw和Mody(1996)用环境专利作为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表征,探究法规对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王文普和陈斌(2013)探究环境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政策整体上对生态科技创新有着显著的激励作用。也有多指标多角度去测量的如rundel和Kemp(2009)提出从四个角度对生态科技创新进行评价:投入水平,中级产出水平,间接绩效水平和直接绩效水平。如吕燕和蔡宁(1998)认为生态技术创新包含末端技术、工艺导向型技术和产品导向型技术创新。陈劲(2002)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借鉴传统技术创新审计与Mdau(1997)开发出的审计方法,从投入、过程、绩效三个视角对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审计。尹艳冰(2008)通过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生态化技术创新自有的特征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视角来研究生态技术创新。种孟楠(2014)基于企业主体外部因素的影响提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再结合其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通过三个维度来测量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概括来说国内学者对生态科技创新内涵的理解分为经济视角、环境视角、过程视角、系统视角。如果如果细分可以划为环境政策、人力投入、经济投入、能源投入、资源投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几方面。

三、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大多是从企业层面展开的,如许士春,何正霞,龙如银(2012)探究环境规制(排污税、拍卖的排污许可和可交易的排污許可)对企业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税率和排污许可价格对企业生态科技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可交易排污许可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李婉红,毕克新等(2013)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强度对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华振(2011)通过计量模型研究发现R&D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企业污染治理投资对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显著正相关;Popp,Hafner和Johnstone(2007)从知识产出的角度采用环境专利衡量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Handfield等人(2002)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发现绿色消费可以促进生态科技创新。在研究区域生态科技创新时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如丁韦娜(2015)还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绿色技术扩散考虑在内。

总体来说,生态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生态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绿色技术扩散等因素,由于生态科技创新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并不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益,那是人们忽视了生态环境也是有价的,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很有必要将生态环境的价值考虑进去。

四、总结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总结可知关于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已经逐渐被厘清,其维度构成及其内部影响因素并不统一,需要后来的研究者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定选取。虽然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的较少,希望本领域的研究者们积极进行交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生态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 Aghion P, Bursztyn L, Hemous D. 2012.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1); 66-131.

[2]Fussler,James P. Eco-Innovation:A Break Thorough Disciline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M].Pitman:London,1996.

[3]蔡宁,葛朝阳.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0(3):52-56.

[4]陈劲. 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量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 2001( 11) : 70 - 75.

[5]戴鸿轶.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J].科学学研究,2009(11):1602-1609.

[6]董颖,石磊.生态创新的内涵、分类体系与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9):2465-2474.

[7]李丹,杨建军.国内绿色技术创新文献特色及前沿探究[J]科研管理,2015,36(6):109-118.

[8]吕玉辉,丁长青.技术创新生态与生态技术创新及其他[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 33-34.

[9]榮诚. 生态技术创新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4(5): 159-160.

[10]孙亚梅,吕永龙,王铁宇. 基于专利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空间分异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07(3):124-130.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高效课堂构建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