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象方式

2017-04-17辜玢玢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
关键词:张炜想象小说

辜玢玢

摘 要: 在张炜小说中,子辈将“父亲”放置于家族的历史语境之下,以重述屈原模式的方式来想象“父亲”,并在子辈弑父行为的延宕中探讨如何看待“父亲”历史。在这种模式化的想象方式中,“父亲”母题的展开实际上是张炜自我精神理想的构建。本文中“父亲”意象既包括具有血缘之亲的“父亲”,也包括“具有某种社会存在的符号内容,因而具有文学上比拟的宽泛所指”的“泛父亲”,例如导师、岳父、干爹、伯伯等。具体研究的文本包括《能不忆蜀葵》、《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古船》、《外省书》等。

关键词: 张炜 小说 “父亲” 想象

从现实层面看,“父亲”意味着子辈天然血脉的联系,在张炜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通常是在子辈回忆性的转述中构建起来;从象征层面看,“父亲”意味着“根”,意味著传承,对“父亲”的想象便有了“审根”的意义。通过对“父亲”这一母题的再想象,作为子辈的张炜既看到了积极投身革命,却在革命胜利后遭到同一阵营另一派别的清算,成为失去自由与尊严的“父亲”,如《柏慧》中“我”的父亲、《家族》中“我”的父亲和外祖父、《能不忆蜀葵》中恺明的父亲;也看到了不符合传统道德要求的“父亲”,或胆小如《外省书》中的史铭,或心狠手辣如《柏慧》中的柏老,或阴险专断如《古船》中的赵炳。不难发现,张炜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有着类型化的趋势,这与其模式化的想象方式有关。笔者将其从叙事背景、核心情节、内在张力三个层面上分析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的想象方式,探究其故事层面的深层话语,在此基础上认识张炜小说的价值与局限。

1.叙事背景:家族的象征

当“父亲”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时,家族叙事便同样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巴金《家》为代表的“子反抗父”的叙事冲突,见证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五十年代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子教育父”的叙事模式则象征着新生力量对旧事物的规训;到了八十年代后,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刘震云《天下故乡黄花》,家族成了表现一定时段历史的具象载体,历史也因为个体化家族的介入而显示出不同于正统历史的个人色彩。

王庆生认为:“《古船》浓缩了我们国家走过的发展之路,以及我们民族所经历的心路历程”①。的确,张炜小说中的家族叙事模式,是将家族置于历史的中轴线,历史集中映射到隋、赵、李三大家族中,然而张炜并非仅为展现乡土社会中权利的争夺而进行家族叙事,实质上家族起着构造线性时间脉络的功能性作用,三大家族血缘上的延续足以贯穿起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整段历史。

“父亲”作为历史的载体,审视三大家族的“父亲”实质上是审视这段历史。例如《柏慧》中“我”的父亲在叔伯身边长大,在革命中,他们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在解放前夕,父亲受命参与了对叔父的审判,亲手将抚养他成人的叔伯送上了断头台。然而父亲公私分明的做法非但没有为他增添荣誉的勋章,相反地,在小城解放的第二年,他莫名陷入了一起无法查清的案件中,自己也被捕了。于是父亲被流放,软禁在木屋中,受人监视,对于种种审问和招供,父亲没有自我陈述的机会,只能招认一切罪行。《家族》中,同样如此,“我”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是革命中的“英雄”,然而在恢复和平后,父亲被陷害,成了反革命者,不仅失去了自由,更是失去了尊严。家族背景的设置使“父亲”得以在可延续的时间中有了充分叙述的可能,透过对两代“父亲”的想象,张炜试图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共和国历史以及如何看待建国后被驱逐被流放的那一代人?他们带着美好的憧憬参与革命,为革命献身,但战后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却将他们打入牢狱,被剥夺证明自己清白的权利,只能含着冤屈死去。家族背景中的相同经历的“父亲”揭开了大写历史的缝隙,呈现着另一部个人化的历史,从而实现对正统历史书写权威性的质疑与消解。

当然,家族模式除了构建“父亲”与子辈血缘上的延续关系,还以品质优劣、人性善恶为切分依据,将“父亲”的历史世界“分裂为善恶两个世界”②。《柏慧》中“我”、“我父亲”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一类;“瓷眼”、柏老等组成损害者与侮辱者的一类,为了充分地凸显“善”“父亲”的力量,张炜又把零三所的朱亚、口吃教授、大山老师等“泛父亲”也纳入其中。在这两大“父亲”群体中,“善”“父亲”受尽了侮辱,不仅“父亲”含冤沦为底层人物,连子辈也因此牵连,而“恶”“父亲”则用尽了卑劣的手段欺压他者,不费力气地享有胜利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古船》外,在张炜小说中的家族故事通常采用子辈的第一人称的内视角,“我”,即子辈,参与“父亲”历史,也讲述“父亲”历史,在文本中“我”具有两重身份:其一是现实中的身份,读者在阅读中容易将“我”与作者画上等号;其二是家族中的身份,通过“我”的视角展现“父亲”的故事。在两种叙事声音中,又穿插着“我”的抒情——对善“父亲”的高贵精神血统的颂扬与对恶“父亲”猥琐行径的唾弃。从这个角度看,张炜第一叙事人称的选择旨在利用叙事者与作者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不动声色地改变文本中的叙述语气,以构建自己的精神理想。可以发现,张炜在两个“父亲”群体的叙述中,情感倾向明显地表现为褒扬前者而贬抑后者。这种趋向于二元对立的叙事立场使《古船》中的四爷爷变得猥琐至极,《柏慧》中的“瓷眼”心狠手辣,没有任何温暖人性可言。当然,二元对立的“父亲”想象方式,是为了更为直接地凸显张炜的价值立场——对于美好道德的追求和坚守,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十七年”文学思维模式的延续,充分暴露了张炜思想的局限性。

2.核心情节:屈原模式的重述

在八十年代就有了关于“屈原模式”的讨论,周建忠将其细分为三类型,具体包括“进取模式、心理模式、消释模式”③。张炜对“屈原模式”象征义的理解与周建忠相似,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的叙事套路。张炜曾出版过《楚辞笔记》,对于他来说,《离骚》所流露出来的经受苦难、让人动容的抒情,构成了小说悲壮的整体氛围。

可以说,《家族》中的“父亲”宁珂的人生经历最好地阐释了“屈原模式”。宁珂对革命有着满腔的热望,为了加入到殷弓的作战队伍,他成了安插在爷爷宁周义身边的间谍,甚至窃取其信件以获取组织的信任,加入八一支队后,他不惜代价地为部队买军火、被捕受刑也守口如瓶,诸此种种。他坚信自己所献身的是件无比光荣的事业,为此他背弃了亲情和做人的基本原则,然而他仍旧无法获得组织的信任,例如不允许随部队转移、在敌狱中被营救后被要求写报告自述,即便如此,他仍为此骄傲着。《柏慧》中“我”父亲的经历与宁珂相仿,父亲为了表白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亲自审判了将其养大成人的叔伯爷爷,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被表彰,反是莫名成了被清除的对象,他每天扫着无止境的雪,等待着被平反。这些小说中的“父亲”都是“超人式的殉道者意象”⑤,其叙事暗合了“屈原模式”:对某事业兢兢业业——被怀疑被打压——仍忠贞不移。

为了更好地呈现“屈原模式”,张炜在小说中设置了多线并行的复调结构。《家族》共有两个叙事文本:其一,“父亲”显赫的财力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即“父亲”的故事;其二,“父亲”受冤,“我”继承“父亲”精神,努力地探求真相,却屡屡被欺凌,最终退回乡土,即“我”的故事。《柏慧》中同样出现了多条线索:其一,“父亲”,包括“我”父亲、导师朱亚、柏老、瓷眼的故事;其二,“我”成长的故事;其三,葡萄园的故事。可见,历史的叙事与现实的叙事交错在一起:现实叙事后,历史叙事紧随其后;一段历史叙事之后,历史又断开,接入现实的叙事,历史叙事与现实叙事交替着出现,构成一个叙事的循环。

在这两个叙事文本中,历史与现实又有互文的对照关系。例如《柏慧》,历史叙事中,导师陶明为保护学术成果而牺牲,现实叙事中,导师朱亚为保护平原超负荷工作,也为此牺牲;历史叙事中,朱亚失去了他的导师陶明,现实叙事中,“我”失去了导师朱亚;历史叙事中,母亲为证明父亲清白而四处奔走,却也无法为父亲洗清冤情,现实叙事中,“我”试图为家族寻得历史真相,却处处被挤压,只能逃到葡萄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追索历史的同时也追问着当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说都同时隐匿了“父亲”对自身行为的反思。父亲”所为之献身的群众究竟是谁?所为之信仰的组织又究竟是什么?张炜由此思考,“父亲”们对于理想为何如何坚守?诚如程光炜所说,“在这里,忠诚与理想并不仅仅是对国家或某一个党的忠诚,在内心深处,也有对人类基本信念的遵守,那是一种承诺,对希望与美好的承诺,一旦认定,就终生追求”。⑥这些借“屈原模式”构建的忠贞受难者所组建起来的“父亲”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张炜道德主义理想的寄托。对精神之父的褒扬,乃是对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为物欲、人欲所困,或主动或被动地丢弃起码的道德感、使命感与尊严感,集体失声现状的映射。

但遗憾的是,张炜并没有深入反思失范社会中“父亲”屈原式悲剧的根源,也没有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反思这场历史和人的悲剧,这可视为张炜小说思想性的局限。

3.內在张力:弑父行动的延宕

弑父的母题在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例如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子辈直接用刀割下父亲的耳朵,用肉体上的阉割来宣泄对父亲的憎恨,象征弑父仪式的完成。在张炜小说中,“父亲”也有以负面形象出现的“父亲”,在子辈回忆性的叙事中“父亲”曾犯的过错被重申强化,例如《远行之嘱》中弟弟不断地想起“父亲”在文革期间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古船》中隋抱朴在磨坊中不断地浮现失去理智的“父亲”们互相残杀的血腥画面。

然而,子辈对“父亲”的复仇都是处在矛盾激化——缓和——激化——缓和的循环中。例如《远行之嘱》中弟弟央求姐姐,“姐姐,我求你不要再提父亲了。你知道我恨他。……说不定我会在他熟睡时给他一刀” ⑦,为此他在身上藏了匕首,预备杀死父亲,但姐姐的情与理兼具的劝说,又使得弟弟交出了匕首,解除了弑父的可能。《古船》中四爷爷一步步地攻击隋家,隋抱朴每夜算起粉丝厂的账本时总有热血在沸腾,但《共产党宣言》的阅读又使他一遍遍地反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有罪”⑧,终日守着老磨坊一言不发。

郜元宝认为:张炜“弑父模式”的小说中“最具魅力的地方,恰恰不在于‘持枪者实际的反抗,而是反抗之前心理上的一再隐忍。”⑨这便意味着,张炜小说中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视角,且由子辈完成对“父亲”的想象,除了《外省书》在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以及《古船》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外,在《远行之嘱》、《柏慧》、《家族》、《能不忆蜀葵》等中都采用了以“我”为中心的内聚焦视角。善与恶两极的“父亲”形象,在“我”的想象中不断地复现强化,子辈动摇于原谅“父亲”与否之间,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冲突越大,最后“放下屠刀”这一行为选择越是不易,小说叙事的张力越大,小说创作的意图越是得以彰显。

子辈为何如此延宕?在张炜看来,即便从伦理层面有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父亲”罪恶之深,但复仇的实践只能带来更多的苦难,并且终将遭受道德的审判。《古船》中隋抱朴完全有能力打垮赵多多,夺回粉丝场,重振家族霸业。《远行之嘱》中弟弟同样可以随时捅死熟睡的父亲,但问题在于,杀死“父亲”就意味着子辈也沦为“父亲”之流。张炜以道德家的立场重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立场:人要宽恕罪恶,要从罪恶中超越。这意味着,透过杀死“父亲”的想象,张炜所试图指出的是一条由追踪历史指向宽恕过错之路,在此维度上体现了“张炜式人文主义”不同于控诉历史的反思方式,他沉入历史所发现的是:父辈们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从某种程度上都坠入了“命运的黑洞”,父亲的入罪自有其疏忽处,柏老罪恶的背后或许是无可选择的选择,既然双方都不是罪恶的始源,那么宽恕所有人,去建构没有伤痛的和谐世界成了张炜的理想。当然,对于这条指向宽恕的归路,张炜也是充满了矛盾。例如《古船》中,患病的隋含章把剪刀捅进了四爷爷的胸口,以同归于尽的方式结束纠葛了两代人的恩怨,洼狸镇回归平静。但张炜并没有对此作出评价,或许他也无法公允地评价这种玉石俱焚的方式。

不可否认,张炜小说对“父亲”的想象也暴露了其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局限性。首先,类型化人物与叙事模式的自我重复。张炜曾自我坦言,“一个作家即便有了这样的认识(重复),也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面目一新。”⑩前文所论述的三大叙事模式在其新作《人在高原》中被扩写了一番,虽誉为数百万字的大作,实质上并没有实现自我突破。其次,思想的孱弱。早期作品《古船》以先锋的姿态,通过父辈在几次运动中的互相残杀探讨了人的原始欲望,在此之后,《九月寓言》对乡村的过度褒扬不无保守主义的倾向,《家族》对“父亲”革命史的回望从未将反思的矛头指向“父亲”自身,《外省书》欲以“父亲”史珂作为理想人物探讨纯粹性情的可能,但史珂以自杀了结的结局仍流露出作者无法跨越正统道德的困惑,《柏慧》中子辈为逃离“父亲”阴影而躲藏的葡萄园,其作为城市的对立面,被人为地“提纯化”,可以说是乌托邦式的想象。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张炜小说中“父亲”母题想象方式的模式化,以家族为故事背景,以屈原模式为情节构架,以延宕的弑父行动为内在张力,将“父亲”分类为善与恶的两大对立阵营中,并且不加掩饰地将隐含作者的情感倾向于善的一方。可以说,“父亲”作为历史、传统的象征,在那个打倒、并且力图杀死“父亲”的叛逆的八十年代里,张炜通过一系列作品中对“父亲”母题的重述,重新举起了“父亲”这一代人的精神旗帜,张扬“父亲”屈原般忠贞不屈的品格,意味着在精神废墟的当下重新张扬仁义的道德信仰,这也是张炜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无可替代之处。

注釋:

①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40.

②朱水涌.论90年代的家族小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135.

③周建忠.屈原模式与民族精神[J].南通师专学报,1991(03):16.

④司马迁.史记[M],《史记》第8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⑤刘绪才,胡宇慧.“父”系人物与张炜小说的道德文本嬗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6):133.

⑥程光炜,杨庆祥.大地行吟与历史书写[J].当代文坛,2011(02):69-73.

⑦张炜.远行之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64.

⑧张炜.古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76.

⑨郜元宝.张炜论[J].文艺争鸣,1993(04):23-30.

⑩张炜,吴言.行走与驰骋——张炜访谈[J].名作欣赏,2014(02):75-81.

参考文献:

[1]张炜,张均.“劳动使我沉静”——张炜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5(3).

[2]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J].当代作家评论,1993(1).

[2]孟繁华.风雨飘摇的乡土中国——今年来长篇小说中的乡土中国[J].南方文坛,2008(6).

[4]张炜.留心作家的行迹[J].名作欣赏,2011(1).

[5]张炜.世界与你的角落[J].当代作家评论,2002(3).

[6]张炜,王尧.伦理内容与形式意味[J].当代作家评论,2002(3).

[7]刘心武.失父:一种生存困境[J].中国文学研究,1998(20).

[8]刘心武.地球村·审父·自剖[M],《刘心武文集》第8卷,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9]张永杰,程远忠.代与审父意识.第四代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3-49.

[10]贺仲明.否定中的溃退与背离:八十年代精神之一种嬗变——以张炜为例[J].文艺争鸣,2000(3):28-31.

[11]郭宝亮.弑父的恐惧与家族血脉的纠结——张炜小说叙境的存在性悖论[J].小说评论,2000(2):52-56.

[12]陈思和.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文学评论,2002(6):62-71.

[13]蔡翔.父与子——中国文学中的父子问题[J].文艺争鸣,1991(5):43-55.

[14]郜元宝.拯救大地[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90.

[15]杨经健.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审父主题[J].文艺评论,2005(5):20-24.

猜你喜欢

张炜想象小说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211297 Cardiac catheter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after Norwood 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