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带薪实习生视角下中美两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7-04-17郭娘容陈起霞
郭娘容++陈起霞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相关问题,我们开展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往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为主,中国其他高校调查为辅的的调研,同时赴美展开美国大学生的美方调研。通过两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环境、特点、组织形式等比较,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困难,并为社会实践的组织者、高等院校、大学生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切实使大学生能真正通过社会实践,得到锻炼、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促进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开展。
【关键词】社会实践 中美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01-02
一、绪论
1.调研背景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检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合理、教育成效是否达标的最佳形式。无论是科学知识理论,还是理想信念,都只有通过实践的感悟与思考,才能够被人们消化吸收。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处事方法,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我国一直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初有规模,但仍然有着资金不足、普及面不高、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实践成果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为主,中国其他高校调查为辅的调研。对广东高校100位大学生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对重点高校采取了典型的个体采访,了解中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的动机,环境特点、组织形式等,同时充分利用笔者有幸参加带薪赴美实习的机会,对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展开调研,了解美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美国是高等教育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比较两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不同,分析其对应的优缺点,能给我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
二、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动机的比较
从表格 2 1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关注了解社会”,“增长见识”,“结交朋友”,表明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状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同时也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迫于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便开始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做准备,这是部分学生要选择“为就业做准备”的主要原因。
由表格 2-2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美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关注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学有所用”和“赚钱”。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美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致目的相差不多,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以赚钱为目的的美国大学生数量比中国大学生多。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美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素质提升意识越来越强。中美两国大学生都积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今后步入社会做足够的准备。但相比较而言,迫于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部分中国大学生不得不提前为就业做准备,体现出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有着更强就业危机意识。再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中国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缺乏主动积极性和自发性,单纯为了完成学校相关课业的任务,获取学分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不高,存在部分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使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的普及性不高,参与者缺少足够积极性等问题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还有一个不同点是,美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赚钱为目的所占的比例比中国大学生大很多。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美国大学生对经济的依赖性更小,体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的比较
经过对国内外多所大学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和实地的走访,对在校的部分老师还有同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归纳特点如下:
国内高校学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所了解,并且也是非常积极地参与。这种积极参与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投入经费不足,普及性不高,研究的力度不够等问题。调研发现,教师层面主要的困难是社会实践所投入的资金不足,许多高校仅把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停留在了经费的审核,对于是否真正的落实到了具体项目缺少足够的监督。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绝大部分的社会实践都难以开题。同时,审批通过的绝大部分经费都是发放到有资历的老师带头的服务团队,可对于一些自主想要参加实践的同学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针对校方层面,我们发现了最根本的问题----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组织,运行,激励的社会实践机制。部分同学反映存在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教师在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整个职称的评定大多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提升,导致了整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真切的融入到教育管理体系中,也间接导致了普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的调查中,我们统计出仅只有一成老师认为国内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四成的认为适中,剩下接近五成的则是认为参与度较低。目前,国内教师对高校能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还没有给予充分地肯定,如果想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系统管理机制中进行深化的改革。把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大学校园里面真正地展开,而不是仅仅是走马观花。
校企合作层面,大部分企业单位对社会实践都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可是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援。调查问卷显示,近四成同学认为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是难以和企业单位有着高效的对接。学生本身有比较高的积极性,可是企业缺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资源支持,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挫。以企业单位的角度来思考,支持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工资,同时就可以满足生产力的需求。针对部分学生在企业中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因此显得不具有利用价值。实际情况中,我们经常发现大学生在的实践内容大多数都是打扫卫生,打字这些知识要求很低的基础性工作,而能接触到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并得到提高的则是捉襟见肘。另外,仍然存在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热情的情况,结合部分大学生素质不高的现状,部分企业单位考虑到自身利益,不愿意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在社会角度下企业和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有太高涨的热情的重要原因。
美国政府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生课外实践的重点,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实现培养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注重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社会观念指导,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有机融合,不再仅是某些组织的义务,而是国家政府,社会企业,高等院校,都重视与参与的职能。统计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约有90%的学生认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内课堂学习一样重要或者更为重要。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虽然已经是初有成果,但同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大学没有明确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国家政府,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学生是这次实践基地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作为参与者的社会企业单位也是受益者之一。很多企业目前对受益者没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使得建设没有很好的开展,也因此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无法与政府部门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积极主动的合作。
校方很少去了解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企业也没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大多数院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与大学生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设轻培育”,“重利用少监管”的这种不良现象。
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善,可以借鉴美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美国的社会实践环境不仅局限于学校组织,更多的还有社区公益活动,而且依托专门的机构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表现出专业化特点,从家庭、学校、社会都形成了对社会实践的充分肯定,并且给予全力支持,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四、研究总结
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首先在个别学校开展,后来经过深化教育改革,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下乡”为主要框架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见证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进行研究,站在中美社会实践的亲身经历者,实践者,获益者的角度,谈谈对中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建议,旨在丰富了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资料,让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得到更有意义的实际受益。
第一,从中国的大学生个体来说,在进行社会实践应该多些主动积极性和自发性,提高对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度,多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坚决抵制形式主义。
第二,国家应该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度,完善社会实践体系,放宽社会实践的年龄限制,嘗试在小学、初中实行社会实践,形成一个长效组织,运行,激励机制,使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真真切切的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
第三,高校既要对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又要适时地放手,让学生在组织形式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培养、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不能简单的仅把它一门课程来对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和研究力度。要切实做好与实践企业的接口,搞好实践基地建设,保障实践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相关权益。
第四,社会需要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多的关注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大学生能更快认知社会、融入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有机融合。
中美两国经济制度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中美两国在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的差异。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过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看清自身薄弱的地方,并加以改进,才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实践对学生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仇晓春.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实施及启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4):167-170.
[2]周文贵.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公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253:.
[3]张文彪.感受美国校园文化[J].岭南学刊,2001,4(4):18.
[4]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12):40-43.
[5]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2):3-7.
[6]袁韶莹,杨瑰珍.大学如何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探索[J].上海高教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