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临时展览效果分析研究
2017-04-17葛雅莉
葛雅莉
摘 要: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重要补充,体现了补充、拓展、交流、展示功能。临时展览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准确的定位、鲜明的主题、科学的策划、合适的时机和必要的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应服务和服务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精心策划一批符合时代要求、观众需求和省情实际的临时展览。同时,应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文博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1999年经省政府立项,投资1.5亿元对原展览大楼进行改扩建工程,新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展厅18个,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近100个,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日益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与相关文博单位业务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为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
一、临时展览的功能作用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免费开放后,不同风格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和展品成为众多博物馆吸引观众的法宝。临时展览是针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而言的,它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可补充和辅助基本陈列,活跃博物馆工作,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某些效果甚至是基本陈列所无法代替的。临时展览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功能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一般都是内容丰富、布局科学、结构严密、制作精良的陈列,甘肃省博物馆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等五个基本陈展推出已有十年时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观众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參观这些展览。要想保持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增加临时展览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推出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展”“‘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伊犁草原文化文物展览 ”等临时展览,就是对“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基本陈列的呼应,为基本陈列增加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基本陈列的不足。
(二)拓展功能
临时展览既可围绕基本陈列展开,也可超越基本陈展内容,拓展新的领域,广泛涉及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丰富博物馆陈列内容,展示民族文化沉淀,满足各种层次观众的需要,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相继推出的“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王天一书画精品展”“神人之约——中非珍稀面具艺术展”“野生动物——人类的自然遗产”“小额贷款扶持成果展”“甘肃现代摄影30年——优秀摄影作品展”等临时展览,内容跨度之大、类别之多、反响之好,超乎预期,产生了基本陈列无法替代的功效。
(三)交流功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已达到了前人无法期翼的高度。主动加强与兄弟省份和地方博物馆的联系,不定期交换展品,进行广泛交流。通过临时展览,把一些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物策划设计成专题展览,这样不仅能吸引人气,还为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老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甘肃省博物馆先后与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吉林博物馆、舟山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进行了展览合作,举办了多次临时展览,将甘肃的优秀文物展出去、外省的文物引进来,既加强了馆际之间的交流,也使本地民众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
(四)展示功能
近些年来,国家和甘肃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为了把这些考古新成果及时展示给国内外广大观众,甘肃省博物馆适时推出了“秦韵——秦文化与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西北汉简与陈杰简书展”“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鲲鹏之动——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考古发现成果展”等临时展览,展出重大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成果和专业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广大观众能从更多的方面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发展。
二、临时展览效果浅析
笔者认为,临时展览的效果是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定位的准确性
一次成功的临时展览,定位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举办展览是为了谁、给谁看,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这些事先都必须有精心的谋划和考虑。对于政治色彩较浓的临时展览,定位一定要准,站位一定要高,要充分体现展览的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功能,让观众通过参观展览现场接受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一次思想的洗涤。如甘肃省博物馆2008年举办的“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巡回展暨甘肃廉政文化绘画书法展”,2010年举办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精神甘肃省巡回展”,2011年举办的“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展”,2013年举办的“‘长庆杯甘肃职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书画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2015年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2016年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等,都具有鲜明的政治主题和宣传导向,通过与甘肃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达到了展览的教化功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方好评。
(二)选题的聚焦性
一次临时展览,不可能面面俱到,五花八门,而是应侧重一个主题,聚焦重点问题,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重点宣传的效果。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100多次临时展览中,文化艺术类的约占七成。众所周知,甘肃是文化大省,天水的大地湾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对于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推出文化类临时展览时,需要突出文化特色,聚焦文化热点,以此来强化人们对甘肃文化的深刻认识。2009年,甘肃省博物馆赴江西省博物馆举办了“甘肃佛教艺术展”,在遴选文物时,十分注重体现甘肃在佛教传入我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如武威(古称凉州)在印度僧人鸠摩罗什传经弘法过程中作用独特,鸠摩罗什曾在武威居住16年传播佛法。在此次展览中,关于武威鸠摩罗什寺、武威文庙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说明。2010年,甘肃省博物馆赴吉林省举办“甘肃彩陶展”,通过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等,全景式地给观众旨呈现出甘肃彩陶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和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展示了一部绚烂夺目的彩陶发展史,通过追寻甘肃大地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5000多年间彩陶艺术循序发展的脉络,重现人类童年的智慧之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文脉。
(三)时机的恰当性
在合适的时间举办合适的临展,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如此,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如展览时机把握不准,展览主题不够鲜明,就可能是事倍功半。2014年春节之际,甘肃省博物馆择机推出了“一纸万象——四川绵竹年画展”“奔马迎春——中国马文化图片展”,通过年画、奔马等元素,营造浓浓的年味,迎接奔腾的马年。这样的展览,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尽占,自然是人如潮涌,效果明显。2016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首届敦煌文化博览会成功举办,在这样一种丝路文明重焕生机的大背景下,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就水到渠成了。从2016年年初开始,甘肃省博物馆相继赴洛阳市举办“从洛阳到河西走廊——甘肃与洛阳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赴大同市举办“从平城到敦煌——甘肃与大同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赴舟山市举办“驼铃古道 锦绣丝路——甘肃省博物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赴西宁市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秦汉文明展”等15个展览,有的展览时长达三个多月,单次展览参观人次最高达50多万人次,最少也有7万人次。
(四)策划的精准性
一次成功的展览,前期策划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只要策划成功,展览就成功了一半。展览的主题策划、时机把握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策划是文物的陈列策划、布展策划。如“甘肃彩陶展”“甘肃佛教艺术展”的策划,前期对相关彩陶、佛教文物的出身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围绕突出文物主题设计布展,把阳光引进博物馆,让环境有呼吸感,让文物开口说话。特别在举办外出展览时,布展策划对于当地博物馆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周围环境、灯光音响等因素都应周密分析,因地制异,确保展出文物呈现最佳状态、体现最好效果。201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鬼斧神工甘肃汉晋木刻艺术珍品展”、2014年在包头举办的“草原古韵——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唐卡、文物展”、2016年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等外展,事先都进行了充分准备,与合作方沟通、提前入驻、提前布展,有些还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实现了陈展文物在陈展环境中的优美展示,得到了参观群众的赞赏。
(五)手段的多样性
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传统的展览模式已产生了厌倦情绪,如何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使既定的临时展览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体验,这就需要在陈展时创新思维,采取多种手段,组合多种元素,通过图文、数字专题片、实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呈现多彩效果。如2016年11月13日,由甘肃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等八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幕,展览既有精美的音乐文物、详细的图版说明,也有多媒体视频的展现、丰富多彩的观众体验项目,全面呈现了丝路音乐文化的交融历史和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使观众流连忘返,沉浸在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12月2~7日,甘肃省博物馆配合参与的2016埃及“甘肃文化周”活动在开罗举行,先后推出了甘肃数字文物展、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甘肃民族风情文艺演出、文博知识讲座等活动,通过图文、数字专题片、实物、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独门秘笈”等多重立体形式,向非洲民众集中介绍了位于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多彩甘肃。
(六)宣传的及时性
一次好的临时展览,宣传报道必不可少,也十分重要。展览的效果如何,既取决于我们的策划布展、巧妙安排、精心组织,取决于观众的共鸣,也取决于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的引导。这些年,甘肃省博物馆无论是走出去展览,还是引进来展览,都能坚持在事先、事中、事后进行相关的宣传策划和报道,借助大众传播渠道传达展览的正能量。如“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开幕之际,通过《甘肃日报》报道相关情况,解读齐家文化那段年代久远的历史,使广大的观众未看展览已闻其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2012年6月,“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祖国巡展兰州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如期开展。展览期间,全程进行宣传,既让观众观赏了李自健油画的独特之美,又使大家重温了那段不堪的往事,起到了激励和警醒作用。
三、办好临时展览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推陈出新,把临时展览办好,办出特色,就要找准举办临时展览的着力点、落脚点,充分发挥好“三力”。
(一)助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国家批复甘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项目总体而言分为以保护、传承为主的文化事业项目和以创新、发展为主的文化产业项目两大类。”甘肃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管钰年介绍,五年内预计投资额度在2100亿元以上。2016年12月2日,甘肃省政府夏红民副省长在省博物馆调研时指出,省博物馆要依托甘肃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要素,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同时促进文化創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为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给我们组织临时展览活动提供了黄金机遇。我们应乘势而为,抓抢机遇,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高点定位、系统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甘肃特色的临时展览,助力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借力“一带一路”甘肃黄金段契机
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丝路十分美,九分在甘肃。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来,“一带一路”逐步由概念变为实践操作,甘肃由封闭的内陆省份一下子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甘肃的内陆劣势变成了地缘优势,特别是2016年9月首届敦煌文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甘肃走向了世界,也使世界重新认识了甘肃。未来,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就是甘肃省博物馆临时展览借力施力的大舞台、大背景。我们要将甘肃文化的优势化为胜势,特别要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着力推出具有中亚特色的“西域风”展览,如2016年5月推出的《伊犁草原文化—寻找游牧人的历史轨迹展》;着力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敦煌风”展览,如2016年9月推出的《黄河情·丝路韵——王秀章油画兰州展》;着力策划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中国风”展览,如2016年8月与北京民俗文化宫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锦绣风华-中国穆斯林民族文化展》,等等,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在要求,提升临时展览的品牌度和美誉度。
(三)发力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我们承接的临时展览数量将不断增加,标准将越来越高,要求也将越来越严,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文博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我们的“软实力”,以更为过硬的业务能力承接赋予的任务。对于提高临展人员综合素质,立足岗位在职学习必不可少,坚持干中学、学中干事,常抓抓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同行业,我们有许多方面需要向别人学习借鉴,这些年,在与兄弟博物馆同行的接触交流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技高一筹”的道理。平心而论,仅从硬件条件来讲,我们可以拿得出手的文物产品比别人好出很多,但别人却能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在展览策划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因此,对于我们甘肃文博系统来讲,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文博从业人员经常走出去,看一看,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从同行的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策划展览、承办展览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