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走在前 公共配套得跟上
2017-04-17林福龙林书
林福龙+林书
共享单车被扔、被烧、被锁,押金难退、引发交通阻塞……
就在大家热情拥抱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在考验着经营者、消费者和城市管理者——如何规范管理,如何完善配套,如何使市民自觉文明使用……都成为共享经济绕不开的话题。而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市民的使用安全性与舒适度,在共享时代共享便利。
针对这些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专家学者,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观点1
协调好三方关系 才是真正的“共享”
“任何一座城市能吸引这么多的共享经济模式,不仅说明企业看重这座城市市场的潜力,也体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门官员认为,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是近年来的主流。共享单车(汽车),正好是对此有益的补充和推动。这同时也给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应从市民需求角度考虑,结合当地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管理、监督措施,“既不能放任不管,也要有开放胸怀”。从长远来看,未来城市规划道路时,也应该预想这些问题,“预留充电桩、道路空间,以承接日益涌现的各种共享产品”。
“从企业角度,必须遵纪守法,该申请的要申请,该审批也得按程序走,总之,就是得遵守‘游戏规则。”他表示,共享事物真正运营起来,协调处理好政府监管、企业运作、消费者使用三者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共享经济”。
观点2
政府引导很关键 设准入门槛促发展
“共享模式的出行要良性发展,政府的引导很关键。”福建黎明大学教师叶彦琪说,越来越多的共享交通出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运营方撤资、服务水平低的情形也会随之而来。叶彦琪建议,政府部门应在共享交通“混战”之前,设置准入门槛。“比如哪家运营商的起点高,服务好,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和扶持。一些质量差、服务差的产品,政府提前做好把关。”叶彦琪表示,通過准入门槛的设置,有利于促进共享交通的良性淘汰,也有利于这个新事物的健康发展。
观点3
汽车要共享 公共政策也得配套
福建泉州理工学院工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负责人李秀全老师认为,共享交通的出现,是城市文明和创新的产物。他建议,共享汽车要发挥优势,需要有完善的公共政策配套,比如,可以在公共自行车站点附近设置一些供共享汽车停放的车位,从而解决网点少的问题。李秀全认为,面对共享汽车这样的新生业态,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迅速研究应对,给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与扶植。共享汽车作为准公共产品,要有公共政策去配套。“机场、动车站、医院、大型社区旁,在停车租金和场地支持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
此外,李秀全认为,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共享汽车的经营者,都要先从制度设计上完善安全机制,才能将共享汽车的上路风险降到最低。
观点4
共享推动文明 提升城市软实力
某自行车协会会长林世哲表示,共享事物大多是在倡导环保的理念,而市民在接触到共享事物时,也会逐渐变得环保、变得文明。共享事物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更给了大家学习、提升自我素质的一个平台。
“共享事物出现的时间不长,难免会有不足的地方,但是其‘共享的性质却让很多市民在使用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林世哲说,共享文化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市民的素质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有利于提升泉州的城市格局。
摘编自《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