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一间房:我是一名Airbnb房主
2017-04-17
2014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北三环附近一个90平米的屋子里,12个年轻人用自制意面、烤鱼和啤酒来迎接这一节日。除了两位房主和他们的朋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客人——Matt Pike,一位前两天刚刚来北京旅游的英国人。
你可能猜到了,房主之一就是我,Matt是房主的租客。来北京旅游,Matt并未选择直接住在酒店,而是在一个名叫Airbnb的网站上预定了一间当地的民宿。
成为一名Airbnb房主
时间再往回拨三个多月,一天晚上朋友Shu兴冲冲地给我打电话:“听说你正打算搬家,要不我俩租一个三居室,做Airbnb房主吧。”
“好啊。”不夸张地說,当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在我俩的构想里,房子并不仅仅意味着工作后休息睡觉的去处,它应该是我们在北京的一个家。它会有一个通透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厨房、卫生间,以及阳光暖暖的卧室,如果能有一个能晒太阳的舒适大阳台那就再好不过了。
2014年11月中旬,我和Shu终于找到了合适的Airbnb房子。离地铁站5分钟路程的一栋电梯式公寓里,主卧朝南,午后阳光照进客厅,基本符合我们的想法。
不过,找到房子只是第一步,可能是最简单的一步。如何将一个普通的屋子装扮成可以向他人开放的Airbnb房子,才是困难所在。思前想后,我们决定将屋子改造得科技范儿一点,空气净化器、网络机顶盒、智能门锁、智能灯具、智能体重秤,其他一些小科技产品,以及一张世界地图(房客能在地图上他的家乡所在地签上名字)。它们或将成为我们的差异化所在。
Airbnb只是一种体验,它能让我们认识更多不一样的人,男人、女人,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不同国度。如果每个月收入能填补多出来的那部分房租,已经是极好的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一个人,一个故事
当我们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你会以怎样的方式与它对话?
不知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对那些住在我家的客人们来说,他们选择的是Airbnb这样的方式。于他们而言,作为房主的我可能只是一个与他们交流分享故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故事。
第一位在家里常住的客人是一位生在上海、长在澳洲、回国四年的华裔Louise。她算是一名娱乐记者,来北京主要的工作是采访《破风》剧组。
她在我家停留了大概有四天时间。第一天基本上是她在向我分享她的有趣经历。在回国之前,她在澳洲大使馆工作,世博会期间因工作原因回到中国,然后便决定留在上海,找到了“娱乐记者”的工作安定下来。她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例如法国、西班牙、美国,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之后的两天,她基本上都是在跟我分享她的采访经历。在离开后,她还额外向我和Shu微信转账了两百元作为小费,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收到小费。原因在于,她觉得在我家度过的四天时间非常温馨舒适。
Matt是我家住进来的第一位外国人,也是第一位直接通过Airbnb预定的房客。之前的房客或多或少在微信上都有联系,从Matt开始,我们就正式脱离了“杀熟”时代(从身边熟人下手)。
有趣的是,Matt竟然在电影院欣赏了一部国产电影。在平安夜派对上,我的一名朋友认识了Matt,之后便陪他玩并且观看了电影《智取威虎山》。据Matt说,因为有英文字幕,所以他能看懂一点点,但还是有很多名词不太能理解。当然,电影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
摘编自品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