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航特中学:学习中文,天天向上
2017-04-17曹劼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曹劼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15年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在一所英国中学进行中国式教育的故事,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中英教育差异的大讨论。纪录片里的博航特中学也因此声名鹊起。这场教育对比实验结束后,博航特中学的中国式教育暂告一段落,但这所学校的中文教育课程并没有跟着收场,反而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在纪录片播出两年后,《环球时报》记者走进这所因中西方媒体报道而广为人知的英国中学,去了解学生们跟着他们的中国老师究竟学到了多少真材实料。
沉浸式教学
创办于1978年的博航特中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汉普郡。这是一个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地区,曾被评为英格兰四个“必须要去看看的郡”之一。汉普郡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的故乡,也是昔日“日不落帝国”最为倚仗的海军舰只建造中心。而对如今的汉普郡人来说,博航特中学也是他们心中的骄傲。即便没有BBC的那部纪录片,这所公立中学的声誉在英国也早就家喻户晓。英国教育机构会定期评估公立中小学,给出“优异、良好、满意、不满意”等不同评价。走进被民居和绿树环绕的博航特中学,远远就可以看到学校围墙上钉着显眼的该校评分等级——优异(OUTSTANDING)。
博航特中学目前有在校学生1680人,年龄介于11岁到16岁之间。《环球时报》记者走近校园时,恰逢学校午休时间,学校里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本土孩子,国际学生面孔很少。但这样一所看起来很本土化的学校,却是在英国第一所开设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的公立中学。所谓沉浸式教学,就是把学生完全放到外语环境去学习,老师不能对学生们使用母语进行解释。
目前在博航特中学学中文的学生有450人,由于校方和家长都很看重和支持这项教学,这些年来该校的中文教育名声远扬。2013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卡梅伦在访问中国之前,特意邀请博航特中学师生访问唐宁街10号,交流学中文的体会。也正是这些缘故,在英国主流媒体眼中,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上,致力于沉浸式中文教学的博航特中学,看起来是与中国关系走得最近的学校。这也是《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这部纪录片之所以选在这所学校拍摄的原因。
纪录片背后
博航特中学因BBC的纪录片出名,但校方却并不认同这部作品。该中学的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去年在中国参加教育论坛时表示,在BBC那部纪录片里,中英教育的差异被人为放大,实验班的学生本来的学习能力就优于其他学生,为了追求拍摄效果生动,BBC还常常干预学校的教学。
两年前来到这里工作的中文教师曾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年参与录制纪录片的那群孩子,现在还在学校里学习,已经读到11年级了,相当于中国初中的最后一年。他说,不少孩子现在还很挂念当年来教他们的中国老师,对于当时的泪别记忆犹新。但纪录片造成的负面作用也可能会跟随孩子们的人生。尤其是一些孩子遭到网络上的恶语攻击,这也给外界上了很好的一课——教育不能随便实验。曾彬认为,类似的中式教育试验,暂时在英国不会再有了。
对于BBC的纪录片,曾彬表示,博航特中学里学生们的真实生活,其实很多都没有反映在纪录片中。他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博航特中学的学生素质、教学氛围总体来说是很好的,对于学习中文,以及早前参与中式教育试验,孩子们都能够听从校方的安排参与。记者注意到学校主入口的墙上挂着的中文书法横幅,曾彬解释说,这就是用中文写的校训——享受、尊重、成功(Enjoy、Respect、Achieve)。
在参观中学的当天,恰逢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来校作讲座,讲汉字的历史。这样一个看起来深奥、枯燥的题目,在校方的安排下,有大约40名学生参加讲座。一些孩子们听林西莉讲到中国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经历时,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孩子们很耐心地听汉学家介绍汉字的特点由来,45分钟的演讲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没有学生中途退场。讲座结束后,《环球时报》记者在和林西莉交谈时,提到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这位汉学家听到后很开心,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来这些孩子都不缺这个”。
高涨的热情
在教室里,《环球时报》记者与在校园里为记者当向导的七年级学生哈利聊天,问他:“学中文难不难?”哈利毫不犹豫地回答:“不难”。他全程用中文给《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他的教室、图书馆、学戏剧课的地方。在博航特中学,有一个专门存放中文书籍的小图书馆。对哈利来说,这些图书现在他看起来还有些费劲,自己还不能独立看懂一本故事书,也记不住中国的历史人物。不过哈利说,这并不会打击他学中文的信心,除了在学校学习外,他和弟弟在家里也经常相互用中文练习对话,兄弟俩还把彼此的对话拍成照片、录成视频,通过社交网站和亲戚朋友们分享。哈利说,父母非常支持他和弟弟学中文。
对于沉浸式中文教学,曾彬和他的同事们感到教得不轻松。在《环球时报》记者的现场观察中,给这些英国孩子们上好一堂中文课,的确很具有挑战性。记者观摩了一堂讲述中国地理的课,老师需要用大量例子来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中国”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曾彬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学生在课堂上会提问“为什么中国人会吃狗肉”,因为狗作为宠物,在英国是不会有人将它变成盘中餐的。曾彬说,对于这样的难题,他就得想办法向孩子们解释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他说,老师们特意在互联网上找到一些相关视频,让孩子们明白中国人的舌尖品尝的不是残酷的味道,而是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
据博航特中学预计,明年,在这里学中文的学生将达到1000人。走近中文教学的课堂,可以看到用中文写的励志词语,这或许是校方基于沉浸式教育模式而特意安排的。这句用中文写的话,中国人耳熟能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