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海西
2017-04-17段海望
文|段海望 杨 璐
刘恕: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海西
文|段海望 杨 璐
海西州的自然条件是很严酷的,高寒干旱,荒漠广布,但就是在这种严峻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依然做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沙化土地面积1.42亿亩,东西长700余公里,南北宽400余公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沙化土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严酷,土地受冻融、风蚀、盐渍化严重,植被稀疏,是中国少有的高海拔土地荒漠化区。近年来,海西州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作为立州之根本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多年努力,如今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产业体系。前不久,记者就荒漠化防治和海西州沙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在西北工作多年的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沙漠化及其控制领域的学术开拓人之一——刘恕研究员。
今日中国:2016年9月您到海西参加了“2016中国·海西防沙治沙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研讨会”,海西之行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刘恕:这次海西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海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在荒漠化防治上取得的成效,都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西人务实、上进,乐于听取大家对海西发展提出的意见,感受到这里充满积极追求创新的社会氛围。应该说,海西州的自然条件是很严酷的,高寒干旱,荒漠广布,但就是在这种严峻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依然做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地,培育优良畜种,进行草原建设以及推进扩大高寒地区枸杞连片种植基地、梭梭接种肉苁蓉示范,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
今日中国: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需要方向指引,有必要确立可供遵循的标准和依据。海西州近年先后制定了《海西州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海西州沙区植被保护条例》等政策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您怎样看待?
刘恕:您提到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2017年是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召开40周年。40年来,与荒漠化这个重大的环境问题进行抗争,己成为国际社会共同任务。1994年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它提供了一个为世界广泛约定的有关荒漠化定义及防治目标任务。依据《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明确了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在海西域内高寒、干旱、富日照、多风的环境背景下,由于人口增多,生活能源的大量需求导致柽柳、白茨等沙生植物被樵采;牲畜总量的增加导致干旱草场超载遭破坏;耕地次生盐渍化以及风蚀残丘、风蚀裸地形成荒漠化土地。据中国科学院相关资料记载,自1970到2000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急骤扩大,但自2000年起,这种扩大的趋势得到扼制。2010年与2000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减少8%。应当说,海西州针对荒漠化土地采取的保护、修复、重建措施初见成效,如建立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推进轮牧舍饲,恢复草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在修复重建荒漠化土地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发展高寒地区枸杞、梭梭接种肉苁蓉等中藏药材的种植基地,用以帮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提升生活福祉。这些举措虽然都在示范探索中,但符合《公约》精神。中国是《公约》缔约国,我们符合《公约》精神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是对国际《公约》的贡献。
今日中国:您1960年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从事沙漠研究以来,工作岗位几经变化,但也正是变动的工作机缘,使您对探究课题内涵的认知不断扩展和提升。您说过治沙先治贫,这话如何理解?对海西有何参考价值?
刘恕:离开专业科研团队到甘肃省政府工作,为我打开了接触、认识干旱地区的大门,使我对这些地区规律性频发的干旱造成人们生存发展的艰辛,对于干旱环境、生存发展、荒漠化发生之间的关联,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知。荒漠化往往是和贫困相联系,贫困加大无序开发,无序开发引发环境退化,退化了的环境再加重贫困。在干旱区曾经常有这种恶性循环的实例,所以要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当地脱贫致富的目标,变为群众的积极行动,才有可能最终预防和控制荒漠化。被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称作“富有创新的文件”的《公约》,正确地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到消灭贫困的战略,写进了文本。我们从海西州人民在荒漠化土地上推进枸杞种植百万亩和生态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决心和积极性,感受到这种“釜底抽薪”的防治荒化策略受到群众欢迎。在干旱荒漠占据绝大部分国土的以色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他们在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探索中,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用新理念、新技术推进新型产业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预防荒漠化是《公约》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治荒漠化的基础。培育民众保护生态的观念,建立法规制度,设置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都是预防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据了解,海西州近年非常重视开展这方面工作。
今日中国:您对海西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刘恕:辖区总面积32.5万平方公里的海西州,地域广袤。境内主体四周环山,柴达木盆地内水资源、阳光资源得天独厚,地下宝藏、湖盐、钾盐、镁盐等储量丰富,钾肥产量为全国之首。丰富的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和区域位置,使海西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储备区。
这次参加研讨会,有机会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青海考察时,关于“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深邃论述,使我对青海、海西作为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的价值定位,有了更深的理解。由于对海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加上个人知识水平所限,我只能结合海西行谈几点感想。
一是海西州柴达木盆地是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域内各项发展更具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应实施多规合一的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具有统筹协调作用的高层管理架构,在规章法制和有效监督下,来整体推进这一地区的发展。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整体系统推进既是方法也是目标,这是由柴达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的,比如域内水资源为独立水系,水资源利用必须统筹调配等等。
二是生态保护,保护好海西独特的自然资源,做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篇大文章。建议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集群。海西独特的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数以百种计,有独特的盐湖、湿地、风蚀残丘劣地等资源,可建立各类保护地,形成自然保护地集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集群,要有相当规模,有严格标准,发挥保护、研究、生态教育以及科学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
三是建议立足在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上来确立发展规划和目标。以21世纪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原有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新业态”。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未经规模化开发的资源潜力日益彰显。围绕海西特色资源的盐湖资源深度产业开发、沙产业等都很有开发前景。枸杞产业不能只满足于大田种植,还应当引入滴灌等先进技术,并且与光伏农业等其他产业叠合起来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曾以战略目光提出,将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21世纪的、世界最先进的‘高原乐土’”。“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包括高技术、新技术,眼光看得远些,看到2049年以至21世纪末。”在规划设计谋略发展时,建议能理解钱学森在1990年代提过的战略性思考。
刘恕简介
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8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聘为多所高等学校的教授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沙漠化分部高级顾问。1960年至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83年为甘肃省第六届和第七届人民政府副省长。1989年6月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历任书记处书记、常委、副主席等职务。曾是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现兼任中俄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