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及原因初探
2017-04-17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01
⊙刘 畅[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01]
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及原因初探
⊙刘 畅[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01]
桐城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古文流派,其影响从清前期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个古文流派,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却是逐渐开放与包容的,从最初的否定发展到接受再到创作上的骈散合一,桐城派的很多作家都对骈文的发展和骈散的融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究其原因与清代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氛围有密切关系。
桐城派骈文骈散合一
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仅在于其不断完善的古文理论和与时俱进的古文创作,还在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桐城派主要作家从一开始对骈文的轻视和否定逐渐转变为合骈散为一,使骈文和散文相互补充,各取所长,不仅适应了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思潮,而且为古文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桐城派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格局。
一、“桐城三祖”——从否定到接受
二、姚门弟子——继续探索,骈散合一
姚门四大弟子中,对骈文认识比较深刻、贡献比较大的要数刘开和梅曾亮了。
梅曾亮也是姚门中对骈文比较有研究的一位,同样有骈文两卷传世。梅曾亮对骈文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梅曾亮少时十分喜爱骈体文,后来才“弃骈体不作”。梅曾亮“弃骈体不作”是因为拜入姚门,受到师兄管同的影响,由骈入散,转向古文创作。梅曾亮在《管异之文集后》中记录了他与管同争辩并被说服的过程:
曾亮少好骈体文,异之曰:“人有哀乐,面也;今以玉冠之,虽美,失其面矣。此骈体之失也。”余曰:“诚有是,然《哀江南赋》《报杨遵彦书》,其意固不快耶?而贱之也?”异之曰:“彼其意固有限。使有孟、荀、庄周、司马迁之意,来如云兴,聚如车屯,则虽百徐庾之词,不足以尽其一意。”余遂稍学为古文词。异之不尽善也,曰:“子之文病杂,一篇之中数骈体互见,武其冠,儒其衣,非全人也。”余自信不如信异之深,得一言为数日忧喜。
姚门高足中虽然还有像管同一样坚决反对骈文的作家,但很多作者已经接受了古文与骈文无尊卑之分这个观点,并努力实践骈散合一的古文创作。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流派,但从先驱到后学,对骈文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骈散合一已成为桐城派多数作家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追求,这或许也是桐城派能延续二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三、原因初探
桐城派以古文名家主张“义法”,讲究“义理、考据、词章”,在有清一代影响深远。通过对桐城派主要作家对骈体文态度的梳理,可以发现,总体趋势是由否定到认可接受再到主动吸纳与古文合一。这种态度的转变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氛围有密切联系。
清初,总体来说,是骈体文不被接受的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清初遗民,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局面,总结明亡的教训,认为明末复社后期卷入党争是明亡的原因之一,故对复社所推崇的六朝骈文自然是大加排斥的。其次,明末清初的士人们要么积极参加抗清斗争,要么归隐山林消极避世,要么归顺清廷,但内心依然颇为挣扎,所以他们都无暇、无心作雕章琢句、炫耀才学的骈体文。再次,清初有一股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潮,再加上当时流行的颜李学说更将实用主义推向了高潮,人们更关注的是古文的载道传道、经世致用之能,而采藻缤纷、骈俪藻饰的骈体文因缺乏实用性而被人们漠视。复次,受实用主义之风的影响,康熙皇帝曾明言反对排偶之文:“文章贵于简当,可施诸日月。用章奏之类,亦须详明简要。明朝典故,朕所悉知,知其奏疏多用排偶芜词,甚或一二千言,每日积满几案,人主讵能尽览?”皇帝当先反对骈偶自然对文风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时代风气和文化背景下,骈文自然很难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清初顺治、康熙和雍正期间,古文与时文划界而立。在理论话语中,它们或疆域分明,或泯灭界限,共同构成了文章学的主体。文集序跋和书、论中,时时可见对两者关系或者文体特征的论述,而骈体文处于弱势地位,很难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位置。
乾嘉时期是骈文的中兴时期,受此影响,从姚鼐开始骈文逐步为桐城派所接受,并逐渐形成骈散合一的文风。乾嘉道时期考据学兴盛,汉学家代有人出,汉学家重视音韵、训诂、考据,重视学问、用典,而古文不适合过多地用典,炫耀学问,所以以用典、铺陈为主要特征的骈文成为汉学家的宠儿,乾嘉汉学家也大多为骈文家。
乾嘉道时期骈文中兴,无论骈文作品还是骈文理论都迎来了辉煌时期。乾嘉道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骈文大家,“清代作者,渐有追踪徐庾、远溯汉魏之势,而究其所作,亦未必能陵轹唐宋。要之起衰振弊,能以骈文之真面目示人,则清代作者之贡献,殆足以跨越元明矣”。
清代骈文的复兴不但表现为骈文作家的涌现,骈文创作成就的辉煌,而且表现为骈文理论的自觉与发达,尤其是骈散合一这一点,是清代骈文复兴进入乾嘉以后日趋明显的一大现象。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是清代骈文复兴时期引领思潮、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李兆洛的《骈体文钞》选录了很多骈散交融的散文作品,如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给当时骈散合一的文风以积极推动作用。李兆洛在《骈体文钞序》中阐述了自己的骈散合一论:“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既歧奇与偶为二,而于偶之中,又歧六朝与唐与宋为三……文之体,至六代而其变尽矣。沿其流,极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则其所出者一也。”《骈体文钞》选文自战国到隋,展现了文章发展的轨迹,认为文章分古文与骈文,分奇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文章同出“一源”,从理论上肯定骈散合一。
正是因为乾嘉道时期骈文中兴,作品和理论繁盛,并且走向骈散合一。古文领域,桐城派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像刘开、梅曾亮以及后来的曾国藩都受到影响,骈散合一成为骈文家和古文家共同的追求。
①②③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12页,第890页,第890页。
⑥⑦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70页,第289页。
⑧⑨刘开:《刘孟涂集》,桂超万撰:《续修四库全书(15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第426页。
⑩⑪⑫⑬梅曾亮著,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第20—21页,第110—111页,第244—245页。
⑭马齐等编:《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华文书局1970年版,第1530页。
⑮吕双伟:《论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⑯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4页。
⑰李兆洛:《骈体文钞序》,桂超万撰:《续修四库全书(14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作者:刘畅,山东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