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建构的差异性分析

2017-04-15王婉丁蔡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价值观

王婉丁 蔡敏

【摘要】本论文从实践层面分析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从学习者主观接受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建构的联系及影响因素,以此得出证据证明造成差异性的原因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有力的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改革和实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 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32-02

“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推进了若干年,然而,无论在教育的实施还是其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它的宏观作用及个体性影响上,还存在模糊认知和狭隘认知。从“人文”、“素质”到“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并未真正得到解决,甚至还未真正开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工程管理系城乡规划专业在校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课程实施实验,实验时间为一年,实验主要比较实施人文素质课程的班级和未实施人文素质课程的班级中的学生在心理构建方面上是否受到了影响,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此种影响。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分析产生作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能够更有力的、更有方向性的改革、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

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1)班,89%的学生在实验调查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爱自然;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用于创新的品格,不墨守陈规,敢于怀疑。展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人格:心胸开阔、积极乐观、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准确认识自我,不好高骛远。没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班级,除了人文素质课程外,其它学习课程及任教老师与(1)班相同,在实验调查中,仅有35%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人格。

以实践层面的调查为依据,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建构表现出的差异分析: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現是(1)班的学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后,心理认知产生了变化,对周围的具体的人和事物的意义、效用和重要性等的评价和看法有了提升,即价值观产生了变化。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实践证明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是成为一种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的活动。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价值引导来保证其正确方向。

价值观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文化领域。大学生在校园生活成长的过程中,初次离开父母的监护,独自面对复杂性的环境:课业的学习压力、同学之间的友谊及利益竞争、校外生活的丰富及复杂等等。使其面临了多元的、凌乱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繁杂多样,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但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树立的稚嫩的价值观在面对这样丰富复杂的环境时,还不能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分辨和选择,因此,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帮助,进行价值引导,才‘能使他们明辨是非、正邪与好坏,在正确理解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一前提下,作出理性的选择,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握正确方向。

自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内容和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人文素质教育担当起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重任,其课程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内含了价值观传递的功能,具有着有积极的价值观传导及价值取向。大学生心理的建构恰恰是通过价值传导来实现的,即当在课程中传递一种积极的、充满希望的、以人类进步为使命的价值观时,也就容易激发一个人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意义。

依据以上理论,在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为了人。心理是人文素质及其教育的第一要素,构建健康的心理,是接纳人文知识的内因基础,只有学生具有了积极的思想,良好的心态才会自愿主动的摄取更多知识,获得个人的成长发展。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辅相成。所以,人文素质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设置和教学中都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价值观问题,“对价值观引导不是直接进行,更多的是融于课堂的互动和案例分析之中。”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应有隐性的价值观引导意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或技能学习过程,必须是要有一个总体的方向。

第二、教师的价值观引导的意识还有待增强,任课教师必须有进行价值观引导的理念,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特别是主流价值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引导,立足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心理构建的完善及提升。从而达到一切以人为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

第三、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的隐性价值观引导,要从人性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尊重个性。人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个体人,有着鲜明个性差异。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不同的潜能。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挖掘自己的无限潜能,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长,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与价值取向,让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价值观的导向性对大学生心理建构发生作用。人文素质课程是价值观是载体,没有导向性,人文素质教育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而没有正确的方向,人文素质教育就偏离了培养“完整的人”的轨道,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性也无法实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隐性导向价值观重新构建大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的重构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接纳和实施清除了内因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廷楚.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兼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

[2]周清远.周清远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题:本论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GS[2016]GHB1279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