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探讨

2017-04-15许晓燕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价值观青少年

许晓燕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探讨

许晓燕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开始多种多样。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避免不了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人际交往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和需求的信息交流过程。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是他们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基本形式和途径。善于与人交往,有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满足青少年的内在需要;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融入社会,加速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相反,不善于与人交往,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并且影响青少年顺利的成长和发展。本文运用社工科学的方法,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更多的青少年,从而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社会工作;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而且也很复杂。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混合体,既有积极背景也存在消极的背景。在这个充满竞争,又日益复杂的社会当中,社会的分化及变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改变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其行为,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想法,可以进一步影响社会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良好的发展。

(二)概念界定

1.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年龄指十三岁至十九岁左右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人类会经历一段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沟通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追求爱和归属感等需要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日常自己周围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以及正确处理因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能力。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人际交往能力定义的不同,其构成因素也会有所不同。构成主要包括:第一,人际交往感受能力。指对他人的感情、动机、需要、思想等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青少年的人际感受能力应该就是认识自我,对他人的认知以及两者之间影响力的认知。第二,人际理解能力,就是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人际理解能力暗示着一种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够帮助一个人体会他人的感受,把握他人的需求,并采取合适的言语去帮助自己与他人表达情感。这需要我们用心的去感受,真正的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以及内心想表达的内容,通感是最有效的方式。第三,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所有的沟通并不是百分之百完全成功的。这时就需要我们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去维系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青少年也要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合适的沟通方法,这样才会健康成长。

(三)理论依据

1.优势视角理论

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通过此理论,着重于青少年自身的优势,开发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拿出自己的自信以及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最终战胜负面情绪,给自己传播一种正能量的转换。

2.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艾利斯提出了“ABC情绪理论框架”: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并且没有明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时期,这是需要社会工作者引导对象去获得对事物的认知和学会理性的判断能力。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一般就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一般包括性格因素、人际交往能力、控制情绪能力等方面。性格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所以说,青少年会喜欢与自己相像或拥有相同性格爱好的人在一起。孤僻的人与性格阳光的人在一起,会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他也会慢慢变得比较开朗活泼,想事情会积极向上。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所以在认识交往的过程中会带入主观的因素,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交往中,可能会致使交往关系的断裂。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对自己个人的发展以及对他人的影响都是好的。

(二)外在因素

1.家庭因素。缺少父母关心和温暖会导致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父母的过度保护也会阻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青少年在进入社会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学校应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交给青少年交往的技巧,学会尊重他人与老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不应该有错误的教学理念和评价标准,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

三、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期通常都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学校生活,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传授书本知识,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的交往,没有交给他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家长又缺乏引导青少年培养正确交往能力的经验。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改变青少年的负面情绪从而拥有心理健康的时期。社工也需指导学校和家长,通过专业化的引导使得青少年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总结

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观察青少年的日常活动,发现问题,不断对其进行矫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成长的必要品,所以社工要联合学校、家长构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青少年要理性对待问题,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够去面对将来人生中其他的挑战。

许晓燕(1994-),女,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长春工业大学社会工作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