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扶贫开发的认知

2017-04-15曹方源付少平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场域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曹方源 付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农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扶贫开发的认知

曹方源 付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扶贫手段经历了传统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向参与式扶贫变迁的过程,扶贫目标由单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转向发展能力的培养。但农民对于扶贫的认知与国家政策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场域-惯习理论出发,探究农民对扶贫开发的认知相对滞后的原因,认为农村场域和惯习共同型塑了农民对扶贫开发的认知。

场域,惯习,农民认知,扶贫开发

一、现象与问题

从建国至今,我国对于反贫困路径的探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救济式扶贫,到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展开的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扶贫手段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扶贫目标逐步由单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转向发展能力的培养。但尽管宏观的扶贫开发模式在不断完善,微观层面,作为扶贫工作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村贫困人口对于扶贫开发的认知却没有随之发生转变。

二、贫困地区的场域和惯习

(一)贫困地区场域:农民认知的硬性约束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认为场域是由社会行动者、制度规则等各种形式的因素构成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要素的综合空间。在场域中,资本是其运作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场域资本包括三种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这些资本影响着农村贫困地区场域的形成,也影响着农民对于扶贫模式的需求。

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城乡间存在很大差距。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偏斜,但贫困落后地区仍大量存在。这些地区的资本状况呈现出如下特征:

1.后继无力的经济资本

农村获取经济资本的渠道有限,主要是固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本,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市场资本以及国家的扶持资金。

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要素,但大部分农村的贫困地区土地贫瘠,且大多受地形限制,很难获得生产效益,没有独立发展非农产业的能力。即便一些地区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辐射,也只能在市场交换中承接原料或劳动力供应,处在利润分配的最底层。还有很多地区,市场经济发育度低,无法为农民提供充分的经济来源。

2.狭隘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的广度影响着社会资源的获取量,社会资源占有量越大,贫困人口获得收益的信息与技能就越充分,越有利于摆脱贫困状态。但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农村,传统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冲击下不断被解构:传统的家族观念日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和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村内部关系网络的强度和密度降低。这些特征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对社会资本的获取途径单一、占有量少。

贫困地区农民社会网络主要局限于农村的封闭空间,从外界获取资本的渠道十分单一。社会资本的单一性和稀缺性,致使贫困地区农民改变贫困状况的途径受限。

3.不平衡的文化资本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教育经费投入、受教育机会、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非常薄弱。一方面,受经济水平限制,贫困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较低、基础教育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发展不成熟。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权在无形之中受到“剥夺”,贫困人口所获得的文化资本不足以为其提供向上流动的动力,使这一群体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贫困地区惯习:农民认知的路径依赖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惯习是行动者将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内在化,而形成的性情倾向。场域中的各种资本共同影响着惯习的形成。

首先,经济资本的短缺使贫困人口倾向于短期内获得收益。这种对财富的渴求一方面能够激发人们脱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能使人们急功近利、狭隘短视。国家资金扶持作为一种直接的福利,解决了穷人眼前的、最迫切的问题,而项目扶持要通过参与项目才能得到收益,相较之下人们会倾向于没有中间环节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

其次,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保障资本的缺乏使贫困群体缺少安全感,进而形成了“安常守故”的惯习。贫困人口自身所处的有限、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一旦出现意外事故根本无法承担所有风险,这迫使其放弃盈利机会,选择维持现状,一切以规避风险为最高原则。

再次,文化资本缺乏则导致“逆来顺受”惯习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乡村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素质偏低,没有能力规划自身发展、更无力参与到政府制定政策的环节中;另一方面,与合法的主流语言范畴相脱离,造成了农村贫困人群权益争取过程中的劣势地位。这些因素使其被迫接受处于社会底层的现状,无力反抗。

三、结论与讨论

在贫困地区,农民对于扶贫开发的认知滞后于国家政策。这些认知并不是单纯的农民主观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贫困地区场域和惯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为使农村彻底摆脱贫困,扶贫开发模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是唯一的有效途径。以此为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增加贫困人群与先进思维和开放领域的接触。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对贫困者的生存环境进行改造。具体而言,要对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引进手机、电脑网络等先进的通信手段;此外,也有必要提供交换沟通机会,引进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的同时将贫困者“输出”到外界接受先进经验。而这两点的实现,仍有赖于政府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其次,要丰富乡村贫困群体内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投入,开设培训班对贫困者进行自身发展规划技能、理财能力培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用科学知识替代贫困场域造就的思维惯习,防止“穷人思维”向下一代延续。而且从零开始树立理性思维、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要比转变已有思维抑制固化的行为倾向容易得多,所消耗的成本也小得多。

再次,应注重国家扶贫政策和项目措施与受众的精确对接。要在推行政策或项目之前充分了解贫困人群需求,这种需求既是指显在的物质技术的缺乏,也指潜在的认知匮乏,明确这些才能使政策发挥实效;政策项目的制定和传达环节都应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使贫困者明确自身定位与需求,从而提高政策项目质量和运行效用。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魏薇,龙志勇译.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56.

[3]边晓红.“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2016.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

[5]李晓曼.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及其变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

[6]田小红.中国贫困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37.

曹方源(1991-),女,汉族,河北省隆尧县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场域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