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校研究的兴起及本土规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7-04-15申瑞瑞
申瑞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国院校研究的兴起及本土规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申瑞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现代高等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院校研究于20世纪中叶产生于欧美,9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本文从三大部分对中国院校研究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院校研究的定义;第二部分是中国院校研究的兴起,包括兴起的原因,兴起后的三大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中国院校研究本土规范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近十年来中国院校研究初步发展得到的主要成就以及中国院校研究最终本土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措施。
中国院校研究;现状分析;本土规范化发展
一、国内外关于院校研究的定义
国外的主流观点:美国院校研究协会给出的定义是“院校研究旨在增进对高等院校自身的理解,是促使院校规划、管理与运行状况得以改进的研究。”美国学者阿尔特巴赫认为“院校研究是指那些单个院校收集本校的有关数据,对自己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措施进行分析的研究。”美国学者马福认为“院校研究就是对高等教育组织或大学的研究,其宗旨是为高校提供有关的信息咨询,以改善学校的管理,为高校政策的制定出谋献策”。国内的主流观点:周川认为“院校研究是在一定理论观照下,应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式(特别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程式),对单个高等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论证,从而直接服务于该校管理决策的一种研究范式。”刘献君则进一步指出“院校研究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和现代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高等学校管理,通过提高和改进高等学校管理以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研究。它的显著特点是对单个学校的研究,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对院校研究的职能、内容逐步统一了认识,并对相应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综合比较上述院校研究的定义,不难发现,专家学者们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院校研究的定义是不同的,不仅表述有别,而且关注的重点也各异。虽然各种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可见,国内外对院校研究的定义尚不确定,还未形成统一看法。
二、中国院校研究的兴起
(一)中国院校研究兴起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一批高等教育学博士、硕士培养的开展,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学科化阶段,在借鉴国外高教研究成果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批高教理论成果涌现,由此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学科化的追求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陷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这种研究范式被实践工作者讥笑为“不结果的树”,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政府与高校在法律人格上有了一定的分离,“大学社区”具有了一定的自组织能力,这为中国院校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外部制度环境。同时,经过学科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反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院校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旨在架起抽象理论研究与具体经验分析之间的桥梁,避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极端:过度的宏大叙事与狭隘的经验总结,最终消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
(二)中国院校研究的三大主要特点
1.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
中国院校研究中的专题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院校自身积极开展专题研究,特别是围绕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以及大学章程制订等,高校普遍开展了专题研究;二是院校研究人员创设了几个地区性、全国性的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专题研究数据库。
2.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中国院校研究针对实践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原因表现为: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初期,存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院校研究难以开展。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走了一条与美国完全不同的路径。中国高校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就努力去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争取高等教育学位点,培养硕、博研生,然后才开始院校研究。再次,院校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3.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中国院校研究人员需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1.积极在本校开展院校研究。院校研究人员从专题研究入手,主动提出一些制约学校管理、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组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2.从2003年起,中国高教学会逢单年举办全国研讨会,双年举办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院校研究问题。3.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通过建立院校研究网站、院校研究案例库,推动高等教育刊物设立院校研究专栏,介绍开展院校研究的情况、成果,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
三、中国院校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近十年来中国院校研究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1.初步明确了中国院校研究的特征、职能和内容
院校研究开展之初,很多人并不理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院校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学科,院校研究是否只研究本校问题,领导者、管理者能否参加院校研究,中国过去有没有院校研究,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管理、校本研究有什么区别,在中国开展院校研究的意义何在,院校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职能、主要内容是什么,院校研究中如何运用量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管理咨询方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院校分析数据库怎么建设,院校研究在中国高校组织中如何定位,院校研究机构如何设置及工作职责如何界定,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概括性地提出了院校研究是自我研究、管理研究、咨询研究、应用研究,对院校研究的职能、内容逐步统一了认识,并对相应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2.专题研究是院校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专题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院校自身积极开展专题研究,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开展了专题研究。院校研究人员针对本校管理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大量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供决策者参考。二是院校研究人员创设由部分学校共同参与的全国性、地区性的专题研究,如清华大学组织的NSSE研究,北京大学组织的北京地区学生学习积极性研究等。专题研究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对自身的研究。
3.通过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教材,进入课堂,着手培养院校研究人员
开展院校研究,关键靠人,靠一批事业心强、热心院校研究、具备院校研究能力的人。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培训院校研究人员。首先,将研讨会与培训相结合。从2003年起,单年举办全国性研讨会,双年举办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前,先举办培训班,请国内外院校研究者作学术报告。其次,每次研讨会围绕一个主题,与会代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创造,在学习、探讨、创造中提高。2008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院校研究教材。在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研究生专业中开设《院校研究概论》、《院校研究专题》、《高校战略管理》、《统计方法》等课程。
4.建立全国性、省级院校研究学会,创建院校研究案例库,搭建研究和交流平台
成立专业学术团体,2007年5月,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08年7月,院校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院校研究分会通过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培训班、创建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设立院校研究网站、推动高等教育刊物开设院校研究专栏等多种方式,搭建研究和交流平台,推动院校研究。例如,院校研究案例的建设,对院校研究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院校研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研究范式,而是在实践中成熟和发展。
(二)院校研究规范发展的主要措施
1.与国家综合数据系统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建设高等学校综合数据系统
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者的认识,解决实际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有关技术问题。推广典型经验,推进分析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区域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数据系统逐步实现向全社会开放。高等学校可以利用数据库进行校际比较、区域比较研究,还可以进行财务比较、教师管理比较、学生事务比较、发展战略比较研究,等等,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创建常模参照、深化案例库建设、创办院校研究刊物,推进专题研究规范化
精心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高水平的案例研究,选择符合研究规范的案例,继续出版《中国院校研究案例》丛书,以交流、推进专题研究。案例集以突出主题与兼顾一般相结合。积极筹备创办院校研究刊物,为院校研究成果发表提供阵地,并起到引导院校研究成果评价、建立院校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作用。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现有高等教育刊物开设院校研究专栏,广泛发表专题研究成果。
3.采用多种方式,探索院校研究理论
举办多种形式的小型研讨会,每次研讨会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对该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学者,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深入交流、碰撞。修订《院校研究》一书。200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院校研究》一书,体现了当时学者们对院校研究理论、方法的探索,但这种探索仅仅是初步的。随着理论探索的深入,我们将修订、再版《院校研究》一书。
4.有针对性地举办院校研究培训班,系统培养院校研究人员
通过专业学位以及其他多种学位点,开设院校研究相关课程,从学生开始培训。要鼓励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在实践探索中掌握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院校研究分会则应进行整体规划,根据院校研究的实际,确立若干研究方向、领域。每个方向、领域建立各自的课程模块,并编写相应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借助美国院校研究协会的力量,共同有针对性地举办院校研究培训班,培养一批院校研究骨干人员。
5.推进建立省级院校研究分会,发挥群体力量和智慧,分工合作,推进十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建立之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拟推进在其他省市建立院校研究分会。近一年内,争取在河北、陕西、广东、重庆等省市建立院校研究分会,以后逐步推开。与此同时,院校研究分会还要做好院校研究的信息交流、宣传工作,让更多的领导、学者理解院校研究,参与院校研究,推动院校研究。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将十年发展的目标与近期研究紧密结合,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国院校研究的规范发展。
[1]别敦荣,彭阳红.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4):67.
[2]常桐善.中国院校研究氛围之调查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05).
[3]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5):8.
[4]雷洪德.进一步提升中国院校研究的品质——2014年“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4(05).
[5]兰迪·斯温,廖旭梅,刘耀译.院校研究人员——高校改革的推动者[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
[6]刘献君.努力将中国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7(09).
[7]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7):1-8.
申瑞瑞(1990-),女,汉,湖南邵东,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