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解析电影《触不可及》
2017-04-15蔡玉田
蔡玉田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从符号学角度解析电影《触不可及》
蔡玉田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ie,semiotic)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法国和意大利为中心重新兴盛至欧洲各国,它的源头不外乎胡塞尔的现象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如按理论形态也可分为:其一,卡西尔哲学符号学(新康德主义),以及皮尔斯哲学符号学;其二,索绪尔影响下的罗朗·巴尔特的语言结构主义符号学;再细分:一曰:以索绪尔说“语言学只是符号学一部分”,二曰:以巴尔特所言“符号学只是广义语言学的一部分”,这符号学是扩大意义的语言学,更准确地说“元语言学”理论;其三,前苏联学者劳特曼的历史符号学。
洛特曼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把电影文本看作是一个面向现实和观众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际系统。在洛特曼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讲述故事,即电影具有叙事性,于是电影如何借助符号进行叙事遂成为洛特曼电影符号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洛特曼认为人类文化史上存在着话语和图像两种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符号类型。为了完成电影的叙事性,就需要话语符号和图像符号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电影《触不可及》讲述了现代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触不可及”的情感故事,是一部以叙事性取得成功的法国影片。导演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两位主人公的现实以及个人的情感状况。导演很好把握了故事发展的矛盾和主人公身份的反差,并以此为突破口,为人们展示了源自生活的人性美,没有运用过多高科技效果,也没有火爆的打斗场面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整个故事的叙事简单、平滑,没有过多的跌宕起伏,从始至终,娓娓道来,却又如涓涓细流,深入人心。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本片,力求完善对于本片叙事艺术性的认识。
《触不可及》的叙事线索同大多数法国电影一样,《触不可及》这部电影依然没有采用好莱坞大片模式,而是将对于故事的叙述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尤其表现在影片开头的街头汽车追逐场面,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这是一场如此感人的友情邂逅。不禁让人想到,原来在大的场面,也抵不过感情的交流。
一、叙事的主体和真实性
从整体上讲,这部电影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事者是两位主人公德利斯和菲利普,而受述者则是观众。格雷马斯提出的《叙事作品的内在真理》的基本构成模式——符号学方阵,在这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是因为,《触不可及》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将故事的真实性不容辩驳地用“由真实故事改编”,展现了出来,并在影片的最后用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对于两个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描述。既然故事是真实的,且叙述同故事是完全一致的,这就从最初打破了固有的平衡、失衡、非平衡和非失衡的转换,这虽然使得电影不可能具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受述者失去了揣摩故事发展的动力,但也自然而然拉近了叙述者与受述者的距离,并同导演想要呈现的看似平常却又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相得益彰。
二、叙事的三要素
按照热奈特提出的叙事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叙事分为三部分:时间、语式和语态。
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从形式上,热奈特将其分为倒述和预述两种形式。毫无疑问,整部电影是采用了预述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影片的最开始就将两位主人公成为朋友的结果告诉大家。但从故事细节上,导演处理得相当巧妙,最大限度保留了故事的悬念,即两个主人公的真实命运如何。并且在接下来的影片中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两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反差。可以说,起点的差异性和终点的共同性,是导演在电影的开始阶段着力刻画的。在处理主人公往事的时候,导演还偶尔穿插了倒叙的手法,让整个叙事从时间上既条理清楚,又活泼跳跃不拘一格。
语式是指叙事者描述故事的方式。对此,热奈特提出了距离和聚焦两个概念。所谓距离,就是叙事对于事件的模仿程度。由于该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导演对于距离问题从始至终拿捏得都非常好。首先,导演将演员的身份定义为“有限视野叙述者”,即叙述者身份等同人物。其次,在个别情节中,导演还穿插“全知叙述者”和“视角外叙事”的身份。例如,在介绍菲利普女秘书时,导演几次利用视角外叙事为德利斯与其暧昧关系保留悬念,直到最后才揭开其同性恋的身份,并且还表现出了男主人公的失望落寞。对于菲利普的养女,导演则利用德利斯和女管家的身份进行批判,两者的叙述丰满了菲利普养女的形象,当然这种丰满是不怀好意的,充满了对法国社会缺少教养的“富二代”的嘲讽,同时也充满了对出身贫寒品质优秀的德利斯的赞美。至于主人公的描述,导演更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对于个性较为容易塑造的菲利普,导演并没有多废笔墨,而是重点放在德利斯身上。导演先后三次用不同形式的介绍来描述德利斯的身世。先是德利斯的养母以视角外叙事身份的申斥,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不完整的德利斯,即混混的身份;接着菲利普的律师以全知叙述者身份披露,从而使受述者加深了对于德利斯的负面印象,为进一步在叙事中形成反差做好铺垫;最后再由德利斯的自述收尾,为人们解开了德利斯不幸的成长经历,又最大限度激起了受述者对于德利斯的同情。可以说,在距离上的拿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本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聚焦是热奈特独创的理论,是对叙述视点的选择。按照热奈特的划分,聚焦可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形式。从本片叙述手段分析,导演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形式,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叙事办法。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里,都采用了固定聚焦的模式,即焦点在两名主人公的矛盾中。在影片的开头,导演以德利斯个人入手,并将焦点迅速延伸到其同菲利普的矛盾中去,两人的矛盾从对音乐的理解开始,衍生到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以及对待女人的方法和对待艺术的理解等方方面面,可以说两个主人公间的矛盾是故事的主线,也是导演聚焦的焦点。与此同时,导演还不时安排了焦点的切换,其中还伴随着一些法式幽默。例如,在菲利普的女儿和男朋友闹矛盾、德利斯没有经受住金钱的诱惑、简单粗暴却又高效的处理方式以及菲利普的律师受骗购买了德利斯的油画上,导演及时的焦点切换不仅没有让受述者感到不适,反而在沉思人性真善美的同时,感悟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而在最后,导演干脆将矛盾来了一次切换,让德利斯让位于其他的护理和最后的女主人公埃莱奥诺。语态是指叙事行为发生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就本片而言,更多采用的是“事后叙述”和“同步叙述”相结合的模式。采用事后叙述是因为本片从始至终都强调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本片旨在重现此真实故事发生的过程,因此所叙述事实也全部属于事后叙述的部分。采用同步叙述是因为导演要尽力回避事后叙述容易引起受述者乏味的不利局面,从而尽量用招聘、被赶出家门、洗澡、打电话、看歌剧等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将电影串联起来,让人们暂时忘记故事的结果,而专注于电影的进程。为了扣人心弦,导演也不得不在开头只给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事前叙述:两个主人公打赌飙车,从而让受述者产生了继续关注两人关系的愿望。
三、《触不可及》的主题
矛盾和反差是该影片在叙事中的最大亮点,其题目《触不可及》本身就是对于影片的最佳解读,在告诉人们这原本应该是对于两个主人公的评价。本片从开始就通过一件件事情的叙述,为受述者展现了两人在生活习惯、知识水平、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矛盾与反差。而在其背后,导演不言而喻的是,两个人的共性,也是本片的主题:善良。
四、结语
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依靠高科技的视觉享受获得成功的今天,很少有电影能够仅凭借其故事性取得成功。然而电影的本质是叙事,百变的视觉冲击或许可以博得观众的眼球,却很难震撼人们的心灵。而小成本影片《触不可及》将作为叙事学一部分的电影叙事发挥到了极致,在物质追求不断冲击人们生活的今天,毫无疑问《触不可及》成为影迷们心中难得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