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2017-04-15钱榕
钱 榕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钱 榕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分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好比人体骨骼系统及附在骨骼上的血液、神经等系统,是管理好单位内部各职能科室,及协调领导与干部之间职责分配的框架。内部控制建立了彼此间紧密相连的制度、措施等,目的就是为了使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以更好防范和管控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目前我国多数单位并没有重视内控,存在许多的不足,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既耗费了国家富贵的资源,又没有将公共服务职能落到实处。当前正处于大数据共享的互联网时代,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良好的内控意识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执行和改进,具有十分突出的保障作用。多数事业单位负责人仍然停留在“一把手”的制度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热心。在实际工作中,财会部门变成了单位,甚至是“一把手”的“钱包”,丧失了应有的工作职能;财会人员变成了给单位提包的“随从”,仅承担“出纳”职能,单位的重要决策及业务管理活动都被排斥在外,无法融入单位重要决策使得财务预算、监督等无从下手,导致实际的业务开展存在“账证不符、账外资产、账物不同”等会计失误,甚至出现私设“小金库”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
(二)预算控制薄弱
虽然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偏于弱化。比如,预算方式过于简单,预算编制过于粗略,预算口径过于随意,主要根据部门当前收支状况、部门职能、业务特点和项目情况核定,预算项目没有细化;预算刚性不足,频繁调整追加预算,预算控制效果大打折扣。
(三)财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以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纪律的严格要求,倒逼财会工作人员的财会专业水平要修炼“过硬”。而我国多数由普通工作人员对财经纪律、会计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赶鸭子上架”式地兼职财务工作,极端缺乏对会计专业实际运用的能力,甚至无法区分违反了财经纪律和规定的行为,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报账销账不合规、实际资产混乱等问题频发。
(四)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单位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从实际出发,总是“厚此薄彼”,单位团队合作意识不断被弱化,各自为战,再加上“追求结果,不重过程”,使监督机制丧失了应有的作用,最终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挥。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学习培训,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单位要建立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经常性地组织单位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及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内控知识和风险控制理念等学习培训。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选择性的学习管理知识、现代企业制度及财务管理知识等,才能更好的发挥领导作用。单位要将学习培训与单位员工的工资薪酬相挂钩,才能更好的鼓舞工作人员拓展、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激发对工作的热情。
借鉴其他部门的先进内控经验,提升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同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出单位自身独特的内控制度。
(二)出台宏观内控制度,明确工作方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了规矩框架,工作才不会偏离方向。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财政支付结算等都各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制度支持,这些制度就是单位开展业务的框架,没有约束和控制,单位内部管理将失衡,甚至不能正常开展业务。
(三)细化部门预算、内部审计和监督等制度
预算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所在,与每一项业务活动都息息相关。①细化预算项目。原则上要尽量实现零基预算,同时要详细掌握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做到有据可查。②规范预算调节机制。内部控制的动态性决定了预算必须进行动态调整,预算调节机制是否规范、有效,则反映了预算制度的韧性。而调节机制中又必须具备刚性预算意识,使预算根据实际变化情况,既能做出迅速、有效的调整,又能保证工作目标不偏离方向。
只有将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贯彻到底,压力和动力“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否则监督将流于形式。单位要设立相对独立的监督部门,明确专门的审计监督人员,对单位的制度设计、业务业绩、人员考核、工作进度等定期进行审计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将上述工作内容的表现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奖优罚劣。
(四)重视内部信息沟通与反馈,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一个单位下面往往设有多个职能科室,单位的正常运转需要各职能科室相互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机制能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加强各科室之间的联系,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将大大增强。另外在当前大数据信息时代,利用发达的、人机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和广域的、无界限的互联网信息开展内控是必然趋势,这样既能减少操作失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