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语习得中的动机因素
2017-04-15李灵佳
李灵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浅析二语习得中的动机因素
李灵佳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对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推动力。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其中以加拿大语言学家Tremblay&Gardner的动机模型最为出名。它展现了学习者态度,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机对于二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以这一理论模型为依据,探讨中国学生及留学生二语习得中动机水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二语言;语言学家;动机因素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也被称为目的语,区别于第一语言母语。据卡特福德所说:“第一语言通常是孩提时代习得的第一门语言;可能仅仅除了混血儿,大多数人只有一门第一语言,但却出于某种目的而习得很多种第二语言,例如:阅读科学著作,享受地中海风情或阅读圣经。”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因为一些内在或外在的目的而习得第二语言。而这些外在或内在目的,我们可将之称为动机。动机作为人进行活动的源泉,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它有所研究。加拿大语言学家Gardner和Lambert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他们认为,如果一个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某个社会的文化,或者是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个社会的文化团体,成为该团体的未来成员,那么这个人的动机就是融合型动机;如果一个人学习外语是因为外语比较有价值,能够帮助他获得好工作或通过某种考试,这个人的动机就是工具型动机。部分研究者认为,持融合型动机的人比持工具型动机的人更容易学好外语,因为持融合型动机的人是对外语有真正的兴趣。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与持融合型动机的人相比,持工具型动机的人对外语学习更具有热情,更容易获得成功。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如果学习者是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没有外部条件的推动,那么他是持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由语言活动的外部条件中外学者究其二语习得中动机的影响做过很多的研究,产生了一些动机模理论,其中之一便是Tremblay和Gardner关于动机和二语习得之间关系的模型理论。引起的,比如说学习语言能够获得一定奖励,得到别人的称赞等,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力量不在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这种动机分类对外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在学习活动中,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都是必需的,两者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共同致力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布朗将动机分为三类:整体动机,即对学习外语的一般态度;任务动机,即对具体任务的动机;情景动机,即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在课堂中学习外语的动机不一样。布朗的动机分类提醒教师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具体的学习任务变得有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无论动机如何分类,就二语习得来说,动机具有内部和外部两大特征,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顺利完成二语习得。
二、Lambert&Gardner二语习得动机模型理论
二语习得动机模型理论早在1952年就由Lambert和Gardner提出。在此基础上,Gardner于1982年又提出了二语习得中的四个体征,包括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背景,语境。而在其中,最具影响的因素是关于个体差异的四点:智力,语言潜能,动机和情景焦虑。在2001年,Gardner提出了二语习得的模型,分为四部分:外部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语境和学习成绩。其中将个体差异中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动机的个体努力习得语言;具有动机的个体希望达到某个目标;具有动机的个体享受二语习得中的各种任务。
另外,他借鉴了Crookes和Schmid的有关于动机的理论,将动机分为融人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人性动机是指学习者对于二语习得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希望能够融入目的语的群体或社会中。例如,学习者热爱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希望通过语言的习得
更多地了解。工具性动机是指学习者希望通过二语习得达到某些实际的目的,如社会身份的认可,经济收入的提高等。
三、中国学生及留学生二语习得中动机影响及策略研究
从Lambert&Gardner的二语习得动机模型理论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成绩的重要因素。动机层次越高使得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越主动。对于大多数中国大学生来说,二语习得大多在学校由老师指导进行,缺乏语言环境,所以学生的二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哑巴外语”。这使得个体差异中的动机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老师在组织课堂语言学习中,分析学生学习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是处在被迫学习的状态,还是有明确的目的,或是正享受学习过程;其动机是属于融入性还是工具性。根据判断,对于不同动机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动性。以下将分析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在二语习得中所表现出的具体的动机水平并讨论对策:
第一,以中国学生为例,二语习得是大学的必修课,学习是为了通过考试,得到入学资格或取得毕业证书等。在中国的大学里,二语的学习一般来说是作为必修课。某些学校要求学生的第二语言达到某种水平,并且和毕业证书挂钩。以英语为例,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过校四级才能拿到学位证书,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过学校的专八线才能拿学位证书。这样,使得一部分不喜爱二语的学生被迫学习。他们的动机仅仅是为了拿到想要的证书。这一群体的学生经常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二语习得的冷漠,甚至憎恶。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的同学,他们厌恶外语甚至讨厌教外语的老师。要想提高这一群体学生的二语习得成绩,首先要意识到他们的动机水平对于成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Gardner所提出的动机层次的研究,他们还处于其初级阶段,有些甚至谈不上动机。那么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二语习得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画画,就让他们画一幅体现外国文化的画,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外国文化,最后学习外语。
第二,二语习得是为了今后能在工作竞聘中更有竞争力。现在的招聘单位对于第二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英语为例,很多单位要求大学英语四级。有学生甚至认为,从某种角度说,二语的学习比专业课更重要。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部分学生努力学习第二语言,以求达到找到好工作的目的。这一层次的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习得第二语言。由此看来,其动机水平处于第二层次。其实,在教学中,还可以遇到类似的很多学生,他们为了某个现实的目标而学习第二语言,例如:出国留学,做生意等等。以汉语为例,部分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为了拿到HSK证书,回国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但其中真正热爱这门语言的学生不多。针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把握好他们学习的目的和态度。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切实可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期目标要科学合理,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关于他们目标的信息,以维持和提高他们的动机水平。
第三,二语习得是为了认识这个世界,了解或融入第二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另外有一部分学生习得二语,是因为渴望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汉语为例,这类留学生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在于对这门语言语法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和外界沟通。通过读懂第一手资料以及直接和这一民族的人对话,可以更好更准确地了解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信息。这类学生的动机往往是主动而积极的。他们的动机水平大都达到了Gardner所说的第三个层次——在享受中习得二语。这类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对于课文结构句式的分析,因此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有关于我们国家文化和习俗的信息。同时,可以介绍更多的读物和资料给他们,并逐步培养他们自己查找有关于我们国家信息资料的能力。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编排节目,例如,春节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包饺子,贴对联,讲讲有关春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时候,可以低着学生一起编排元宵节的节目,关于元宵节的庆祝方式,我们国家南北方是不一样的,北方一些地区有社火节目,南方则是看花灯。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出去参观各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例如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北京的长城,故宫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这种深厚的文化气息。
四、结论
本文通过Lambert&Gardner的二语习得动机模型理论以及Gardner所提出的关于动机的三个层次,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及留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机水平以及相对应的策略。在所列举的中国大学生及留学生三个动机水平中,第一点和第二点可划归为工具性动机。为了通过考试得到毕业证书和找到好的工作等现实目的,他们习得二语。第三点属于融入性动机。学生处于对目的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喜爱而习得二语,通过语言而融入其中,态度是积极肯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持有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动机,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通过提高,保持和完善学生的动机水平,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
[1]陈果.二语习得中的动机因素分析[J].长春: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肖敏.大学生二语习得的动机研究[J].成都:大学生二语习得的动机研究.
[3]关慧.个体差异中的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长治: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1.(12).
[4]葛婷婷.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以及汉语习得过程中语言技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教育探索.2013.(9).
李灵佳(1990.11-),女,汉,甘肃庆阳,在读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年级,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二语习得。